试议我见语文课堂提问艺术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33745 浏览:1568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们教师有时候会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提一些问题,有些问题非常肤浅根本就不需要学生的思考,随口就能说出答案,但有的问题又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使学生哑然,不能起到使学生思考的目的,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艺术,应该是每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所重视的课题。本文针对提问艺术谈了自己的几点陋见。
【关键词】语文;提问;根本;激疑;情景;搭桥;追问
人类的思维或者说求知欲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语文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课堂教学中提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必须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对别人的提问,有时候,有些人提出的问题非常肤浅根本就不需要你的思考,随口就能说出答案,但有的问题又让你无从回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使你哑然,其实,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也常常会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提一些使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艺术,应该是每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所重视的课题。下面是我对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陋见。
1.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好好提问的根本是关键怎样设计好提问?学习他人的经验,掌握若干方式固然重要,但是根本的还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多动脑筋。丢了这些根本,即使了解一些提问的方式,也设计不好,有了这些根本,提问的经验在实践中会慢慢丰富起来。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我尝谓为教师者,只须多动脑筋,经常为当前之学生设想,必能自致善法,予学生以切实之助益。”
钻研教材,最好先抱着学生的态度,然后再去考虑教什么,怎么教,问什么,怎么问。抱着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自己读写听说能力 的目的去钻研,对课文必有深切体会。就是像《我的教师》那样浅近的课文,如果抱着向蔡芸芝教师学习的态度,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必能深切得多。这样钻研教材,自己有一个思考过程,再来考虑教什么,怎么教,问什么,怎样问,怎样启发学生思考,就会有许多好的提问乃至巧妙的提问设计出来。
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难,这是设计提问的基本依据。要让学生预习时提出疑问,让几个学生填写质疑卡片,收集起来加以整理,用心研究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疑问,就可以据此设计好提问。如果调查研究不够,就有可能在课堂上出现卡壳的尴尬局面,这里有这样一个教例:一个教师上《老山界》一课时说:“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就是!”这位老师想,我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这样的课文难不倒我,心里颇有几分得意之感。这时,一个平素调皮的男孩站起来指着书本说:“红军抢饭吃!”“什么?”这位教师走到学生面前,学生点着书说:“这里有一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红军怎么抢饭吃,是不是作者写错了!”半路上杀出了程咬金,一个“抢”字把这位教师难住了,(这个“抢”出现在黎明初醒,准备出发之时,“抢”的前提是“准备出发”,为了先出发赶快盛一碗饭就吃,有何不可。可见,“抢”绝非从战友手中“抢”,而是抢时间,争先吃完好迅速爬山。)
设计就要多动心思,多动脑筋,起初想的往往不见得好,再思,就可能好一点,三思,可能更好一点,反复琢磨,就可以设计出巧妙的提问,这样的设计过程,也给人以创造性劳动的乐趣。
2. 善于激疑,重视问题的情景创设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就是说激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这就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如塘沽学校杨军霞老师在《沁园春*长沙》是这样激疑创设情景提问教学的。的《沁园春*长沙》,有个问题很费思量:这次游橘子洲的时间,在1925年9月(也有人说是10月。)那么 , 就算是10月,那里“万山红遍”了吗?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在北京,看香山也要到10月。
当然,学生读到这些地方,往往一掠而过,不一定会产生疑惑,而教师则有必要让学生更在“无疑”处“生疑”,并且解疑。
于是,她在课前给学生印发了《重读〈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并附上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几段经点文字,课堂上提出两个问题:

2.1 9月的长沙,天气只能算有些寒意,作者为什么强调“独立寒秋”?

2.2 9月的长沙,万山其实并未“红遍”,作者为什么不说 “黄叶飘零”呢?

由于课前已经道入了背境,给了一个作答的“支点”, 因此 ,他们经点拔就比较顺利步入诗人的境界, 并结合王维国的文艺作出深刻、 透彻诠释:
(1)“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 在这里, 诗人眼前的“与 景”已经与诗人内心的“情 ”融为一体。
(2)作者当时一方面受党内错误思想的排挤,另一方面 受到军阀的通缉令的威胁,同时去广州的前途未卜,可以说身陷困境,政治生涯也处于低谷之中。因此,“独”和“寒” 正是这种情形的艺术写照。
这一背景情境的创设和这两个问题的提出, 使学生体味深, 领悟透,甚至摸索到一些诗词鉴赏的规律。
3. 注意搭桥 上课时,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答不出来,这常常因提问的难度大、坡度大,这时教师就可在此点和彼点间搭桥引路,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比如在指导学生自学《项链》一课时,老师这样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老师就随机搭桥问道:“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道:“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虚荣之风大盛。”老师又问“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形象?”学生很快答道:“是一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问到这里,开始的第一个大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在学生不“发”之后,提出了两个较容易的问题。又如我在《我若为王》教学中提到本文的现实意义问题时,我是这样搭桥提问的:“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例子呢?”讨论并归纳:
功:是信徒们心中的皇上,是君权神授的化身,信徒们在天安门前泼油,、情状是多么的凄惨。
追星族:周杰伦在台上振臂一呼,台下应者云集,尤其是一些女性声嘶竭力的吆喝“周杰伦我爱你”。你爱人家,人家爱你不爱。还有些人平时连周杰伦吐字不清都要模仿, 真是可笑之极。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下级对上级有意见不敢提,对上级拍马屁,惟命是从,低三下四我们要不要做这样的人呢?
学生答:不要咱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敢于反对权势和奴性的人、要做一个有自己尊严和人格的平等的人。
由此问题顺利解决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发问角度,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避开“陡坡”,迂回前进。

4. 设中国论文中心www.618jyw.com

置一系列关系紧密,链条式的问题,连续追问,使学生有一个整体思路框架
有些课文可以设置一些列关系紧密,链条式的问题,连续追问,达到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我若为王》一段追问教学。

4.1 作者喜欢做王吗?并从第一段找出根据。

讨论并归纳:不喜欢/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

4.2 既然不喜欢做王,为何假设自己为王,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引出下文进行批判/假设论证,即幻想虚拟的写作方法。

4.3 假设自己为王之后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眷妻子 —王后(娼妓)
儿子—王子或太子 (白痴)
女儿—公主
亲眷—皇亲国戚 (丑陋顽劣)
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
一样捧来捧去

暴露出民众盲目追
求王权的愚昧心态
我姓名——万岁
话语——圣旨
没任何过失、罪行 皇权的专横跋扈


人姿态:低头、鞠躬、匍匐
表情:谄媚的、乞求的、不敢表露真情实感
的表情
声音:低微的、柔婉的,畏葸的、娇痴的唱小
旦的声音卑躬屈膝
阿谀奉承
俯首帖耳
惟命是从

4.4 当皇上这么好,为何又不想做了呢?讨论并归纳:

不过是一奴才的首领

我以为世界之所以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的缘故

4.5 “我”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决心(铲除皇权与奴性)——渴望及呼喊(平等、) (问题解决)
这五个问题就把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了,学生也就能更好的更深的进一步理解课文。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和课堂教学形影相随,关系紧密。提问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根据课文,教学目的,以学生为基础,灵活的提问。如果过宽过泛,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过难,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子”的信心。巧妙地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分析,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与情景的创设》〔J〕 200

7.6 杨军霞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 2006.12 周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