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桃李冰雪逢日化桃李向春荣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23920 浏览:1085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文言文教学效率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自己《荆轲刺秦王》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采取以下的方法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再有如被冰雪的苦楚,却感觉有如沐春阳的温馨。

一、送一串风铃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到极致就是绝招。
文言文,我们现在看来很难,而我们的先人们似乎却轻易地学好了它,而且还写出了不少流传至今的佳作。原因何在呢?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先人大都把苦功用在诵读默念上了,这就是先人们简单到极致的绝招。白居易曾苦读至“口舌生疮”,欧阳修曾“昼夜废寝食,唯读书是务”,韩愈曾“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前人已向我们证明,诵读默念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的最简单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
首先要读准字词、停顿、强弱等;其次要力求把自己当成作者,设身处地地去读,要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情;最后,还要朗读,此时是为了熟读成诵。背诵要防止死记硬背,一定要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背诵的过程就是熟悉字词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写作特色的过程,就是、文化熏陶的过程,就是汲取营养、形成语感的过程。
例如:《荆轲刺秦王》中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的诵读处理。易水、寒风、皆着白衣冠的太子及宾客,极度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加上高渐离的筑声、荆轲的歌,垂泪涕泣的士,情感进一步深化。因此诵读时就应注意情感的变化而不是一直用一种悲凉低沉的语调去朗读此句。
个人认为,古文是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读的过程是一个化古的过程,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教师只要本着“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源于: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来”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串串风铃般的琅琅书声中体会韵味,接受文化的熏陶,以读悟情,以读明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撑一支长篙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当然会与现代文的表述大相径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联系、比较,帮助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等,这种做法,有利于词语的积累和知识的迁移。通过积少成多,让文言文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在“于无声处”提高学习效率,落实素质教育。
《荆轲刺秦王》一课,我就列了一个知识清单以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其中固定格式如下: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③荆轲有所待( 有……的)
④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⑤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⑥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有了类似以上的知识清单,学生就可以撑着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找文言文的芳草地,尽情享受文言文阅读的乐趣。

三、点一盏心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不能让学生生成主动阅读的内驱力,所谓培养文言阅读“能力”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何让学生对一篇文言文感兴趣,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激趣导入,以勾起学生想读的。比如《荆轲刺秦王》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2003年美国侵略伊拉克的行动代号取名为“斩首行动”,即刺杀萨达姆。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已发生过类似的行动,那就是“荆轲刺秦王”。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新课《荆轲刺秦王》。这样,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极大地调动了。
此外,就是让学生自己深究课文,“刺杀秦王”是一重大行动,必须做充分的准备,荆轲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呢?其中哪一个最难实现的?他是怎么做到的?这一连串问题的设置,就逐渐地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而认识了一个大智大勇的刺客形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亮学生的心灯,文言文的阅读,难亦不难。

四、启一颗慧心

文言文的学习,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感。通过古文,远古的人们穿越时空,与学生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教师在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学会欣赏古人,理解古人,宽容古人,学习古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
这就要求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不应只见“文”、“言”,不见“人”。鲁迅认为,对于文化遗产,应该按照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作为现代人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挖掘经典文化更丰富的内涵。
《荆轲刺秦王》在即将结束之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荆轲为了行刺做了那么多的准备,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文中哪些地方实际上已经暗示了这一结局呢?这样的设计无非是诱导学生再去翻翻语文书,看看那篇文章而已,当然也是暗地里希望几个“好事者”能够潜入文章内部,好好默念一番的。
反正,看了总比不看好。事实上是学生比我滔滔不绝地讲课翻译来得有兴致,会有那么一些学生争个不休,反正只要用文章中的原话,争什么都可以。而且,奇怪得很,学生们找的句子都是我准备讲的句子,实在讲不到点子上,我就适时点一点,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每一篇优秀的文言文都是鲜活的生命,开启学生的慧心,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从而更深入地玩赏语言,品味文化,学生的素质又何愁不会提高呢?
文言文教学是难,但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风铃般的书声中诵读默念,品味语言;借助一支长篙,夯实基础;点亮一盏兴趣的心灯,徜徉文海;开启一颗智慧的心灵,深入探究,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天地里学得轻松、快乐。那么,文言文教学,难也是易;文言文学习,似苦实甜。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
蒋春霞《浅谈文言文教学》2010
[3]钟家荣《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200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