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切入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例说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11651 浏览:465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切入点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恰当的“切入”,犹如“穿着一串珍珠的线”,就会自然而然的带出文章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路和主题。它的存在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教学思路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探讨找准语文教学切入点的一些方法。

1.疑点切入,激起浪花

《范进中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最终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文章内容虽生动有趣,易于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但要让学生从文字表面体会到“封建科举”的“危害”似乎颇有难度,由一种现象看到本质超过了八年级学生的能力范畴。
一位教师这样切入:结合文章内容,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这一导入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比想像中还要好的效果——学生个个埋首于课文,试图找出简洁的答案,但细寻却无功而返的结果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挑战欲。学生的回答层出不穷,理由也颇有些道理。在一片争议之后,当教者把原著中范进中举的实际年龄“54岁”写在了黑板上,学生看后有惊喜,有失望,有不解的。但最终都归于一种表情——不可思议的惊讶。
于是,教者又趁热打铁,把封建科举进阶的过程呈现在课件上,然后静观学生之变。果然有学生按捺不住叫起来:“那他考了多少年啊?”也有“他几岁开始考啊?”“他为什么考那么多年还不放弃啊?”……诸如此类的疑问在导入后层出不穷。于是,在边介绍封建科举各阶段考试时间及年限,边让学生揣摩文中不同阶层人物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迥异变化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应了那句“水到渠成”!

2.巧借修辞,一线贯之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因为文章较短,所以以前教本文时我都是按部就班: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找出作者所写的景物:山和水——概括2~5小节的大意,即“阳光下的小山”、“白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体会写水的妙处。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也把文章讲死了,课堂也是一潭死水。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犹如蜻蜒点水,浮于表面,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的美的种种神韵,美景中的浓郁情致。
后来,我深入研读文本,发现文中的比喻如珠似玑,于是就以此为教学切入点,用“冬天的济南像”,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学生很快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这成为他们进一步体验品味的一个平台。我感觉课堂“活”了起来,讲起来也得心应手。
传统教法侧重景物特征的概括,忽略了整体意境的把握。本课提纲挈领,构建了整节课的框架。既减少了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又带动了课文的整体阅读。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多元化地解读文体,并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课堂呈现出答案因多彩而精彩的现象,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创设情境,删繁就简

《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著名短篇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但文章篇幅较长,这给授课提出了挑战。
某初中语文优质课《热爱生命》的教者用自己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打通了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在整体感知全文后,教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所幸的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更幸运的是他失去光明的眼睛不久又恢复了视力。从此以后他爱上了面包,爱上了清水,爱上了加州的阳光,最喜欢和他的母亲徜徉在橘树丛和花丛中。他决定要脚踏实地地生活,不再去做遥不可及的发财梦。对于过往的那一段经历,他很少提起,也许是不愿意,也许是不敢。”
直到有一天,“咚咚咚”“咚咚咚”门被敲响了,他打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名叫杰克,是他的弟弟。杰克很兴奋,满头大汗,一冲进门,就一把搂住哥哥说:“嘿,老兄,听我的几个铁哥们说在塞克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金矿,他们约我明天就出发,去碰碰运气。(稍作停顿)你会怎么想?”这个情境始终贯穿整节课,加之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牢牢地吸引了学生,挖掘了阅读的深度,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使得这篇课文教学起来如行云流水,这节课成为高质高效的一堂课。

4.板块推进,各个击破

季羡林的散文《幽径悲剧》是一篇意蕴深刻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大自然中,平常之中,有许多不平常。当许多同类被无情诛伐后,幽径上幸存的这一株古藤萝格外令人同情。逆境中,乐观的季老从它身上获得了人生的安慰乃至人世之留恋。初二的学生阅历较浅,还不太能够理解这种博大的情怀。有位教师在教学《幽径悲剧》时,紧扣题目中的“悲剧”二字,将本课设计成戏剧中的四幕,分别命名为“吊死鬼在哭泣”、“生前之美”、“挽歌谁在唱”、“挽歌为谁而唱”。
这四幕设计层层推进,分别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即“观藤萝之惨”、“赏藤萝之美”、“感作者之悲”、“析悲剧之因”。教者抓住解决问题的核心因素,迅速切入,将这出悲剧进行了分镜头处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状态,帮助他们在漫无边际的源于:职称论文www.618jyw.com
思考中找到一条隐约看得见光明的道路,使课堂讨论有波澜有起伏但更有实效。这种清晰而又灵动的教学设计思路,对于科学有序地推进课堂教学进程,对于生动细腻地展现课堂艺术魅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远不止这些,如还可以从题眼切入,从背景切入,从关键句切入等。语文教师应象军事家那样,运筹帷幄,对文本做全局性研究和了解,在文本和学生之间驾设桥梁,创造性地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促进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