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实践能力能源动力卓越计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系统

更新时间:2024-01-12 点赞:8347 浏览:254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阐述了“卓越计划”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其评价方式与体系,论述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与体系及其初步成效以及校企合作在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各自的角色和作用,阐明高校、企业及其合作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不可或缺性。所提出的评价体系对高校相关专业,特别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吴江(1974-),男,江苏建湖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何平(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教改项目“教学科研相长的热能动力工程教学团队的构建”(项目编号:20115903)、上海市教委重点教改项目“热能动力专业重能力强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5901)、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教改项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1602)、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电力清洁生产与绿色能源利用”(项目编号:J51304)的研究成果。
1007-0079(2012)36-0043-02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概念意识模糊,难以对所学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薄弱,难以独立设计、创作作品,创新能力受到极大影响。这背后的关键在于很多时候教育脱离生产实践,而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工科学生)应强调“工程素质”。这种素质集中体现在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围绕工程素质的培养,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产学研结合,搭建新的工程教育平台,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针对高等工程教育问题进行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自“卓越计划”实施至今,培养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如何体现及学校、企业、教师应以何种形式、标准进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日益成为热议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探索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过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撰文与同行交流。

一、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为大势所趋

“卓越计划”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该计划的改革重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于工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环节,使其具备创造、开发、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在工程领域的综合素质。
如何检验卓越计划实施的成效以及如何评价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水平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此一套较完善的卓越计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呼之欲出。作为进入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的高校,上海电力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二、“卓越计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环节中得到进行实践实训,提高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打破原来在实践课程中学校作为评价的主体、企业仅提供实习实训场所的常规,从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地建立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对此,学校统筹安排,使学生真正利用好企业实践平台,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构筑实践课程过程管理体系,在学生进行实践、实训过程中始终贯彻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工作循环。

1.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研究制订各类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率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一般为基础、提高与创新三个层次,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及社会调查、竞赛与认证、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就本专业来说主要包括:基本操作、调试的初步能力;专业设计的基本能力;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创新与创业基础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质等。而所建立的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实践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总结性评价强调的是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的评价,且评价的内容是多形态、多维度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过程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性评价更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实践教学评价应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并一定程度上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只有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知识、技能、工艺等方面的掌握和优化。

2.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方式与评价

“卓越计划”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深度参与,就是要回归工程教育,让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重新整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依托企业、科研院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基地有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的,更多的是建在企业内。所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卓越计划”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特别是科创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即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制订满足培养目标的校内外联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学习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应用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培养其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生在企业、科研院所学习时间达到半年到一年。实践教学评价内容包括:能力评价、素质评价。能力评价考查专业知识运用、实际操作动手和创新开拓能力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素质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转换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实践教学评价结果根据实践课程和项目的特点,综合教师或导师评价、学生自评或互评、小组团队评价、师徒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评价形成。
根据“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课程要求,从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选择专业背景深厚、工作技能拔尖的专家,重点选聘知名专家、首席工程师或高层管理人员,担任我校的教师,主要参与工程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制订与修订、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并定期邀请这些教师为学生举办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作报告。来自企业的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对于在企业中的实践实训,采取双导师制可以避免以往实践课程评价考核只采用总结性评价导致过于单一的缺陷。在双导师制下,可以更好地将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评价指标有机融合,全方位、立体化地评价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方式与评价

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应该是培养创新的思维。在评价系统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合作的工程意识与能力。如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竞赛。竞赛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实验课程也可是基于问题的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小组成员中有具体分工,量化每个小组成员对项目的贡献值,每一小组成员的表现直接影响团队的整体考核。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又充分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科创工作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分为国家级、省部级、校院级科创项目,采取导师指导、学生为主完成科创作品、实验研究等工作,参加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学术竞赛,让学生在由好奇心诱导的创新意识到竞赛获奖的成就感全程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三、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初步成效

1.课程体系的重构

重构的课程体系精简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大量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并注重人文社科、管理技术类知识,建立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的知识体系。遵循应用型人才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真刀”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组织、管理素质,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成效

由于“卓越计划”中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长,可制订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过程管理体系,使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既可定性也可定量地考核学生。制订的评价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体系在目标的制订、计划实施、阶段性考核等环节上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要求,保障学生最终的工程实践能力评价系统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为前面所述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此外,除了在校外企业实践中锻炼,学校还在校内鼓励项目较多的教师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活动。对于在科创中有一定成果的学生,可考虑在实践能力评价中给予一定的加分或折抵其他实践内容。通过这样的举措,让学生选择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将所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达到更好地涉猎新知识的效果,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根据学校与企业的特点,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有机地将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完成学校与企业评价指标的融合与统一。学校和企业在一定框架下实现资源共享。并与企业签订协议,将有条件的实验教学内容在企业完成,将论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完成企业部分产品的设计、生产,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研究学校和企业深入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时面临的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共同评价问题可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得评价体系更全面客观。最终成绩贯穿在实践的各个环节阶段,能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知识、技能等,避免出现最后突击知识以及应试教育等问题。

3.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

学科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起到学科竞赛反哺教学的作用。因此,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将学科竞赛体系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此举措有利于在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有利于加强课内外实践的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工程实践,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团活动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将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和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近几年采用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后,本专业教师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实践训练项目8项,创业实训项目2项,完成上海市科创基金项目30余项,校级科创基金项目近百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各类竞赛奖项近50余项。
四、结语
针对高校及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利用“卓越计划”培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围绕这种素质的培养,我院所制定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不但可以检测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能力的提升程度,更可为高校、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工程实践能力考核的评定提供标准,从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新的工程教育平台,积极推动我院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本教学团队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证明了卓越计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实用性,对高校相关专业,特别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引导。
参考文献:
李德菊.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28-29,38.
许开绍,宋海农,等.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矛盾”的几点再认识[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150-153.
[3]吴江,郑莆燕,等.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3-4.
[4]孙坚荣,吴江.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实习环节的改革与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18-119.
(责任编辑:王祝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