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科谈教学型高校学科、、课程及其建设学术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4858 浏览:108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学科、专业、课程是高等教育学中的一组易混概念,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各具内涵。学科的建设发展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则是学科与专业间联系的。在教学型高校,应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课程建设应从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打造精品课程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教学型高校;学科; 专业;课程;建设
1002-0845(2012)12-0019-02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况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学科、专业、课程是高等教育学中的一组易混概念,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各具内涵,所以只有准确把握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有可能搞好三者的建设。本文拟从学科、专业与课程各自的内涵及其关系为着眼点,根据高等学校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来探讨教学型高校如何进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含义

学科。对学科含义的理解一般有两种。学科的第一个含义是指学术的分类,即指某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中的专业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和教育学,等等。第二种含义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它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如语言、数学、物理和生物等。为了探讨学科、专业与课程间的关系,本文取其第一种含义,即把学科看成是一种按科学的性质对知识的分类。
专业。不同的辞书及教育著作对专业的解释略有不同。《辞海》将专业解释为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依据社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教育大词典》将专业解释为:专业译自苏联,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 修”。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认为,“专业就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 [3]。在本文中,我们也将专业看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根据这种组织形式,学生学完某专业的全部课程,就可以形成他们的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就可以获得该专业的书。
课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在教育中,它被引申为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李秉德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4]。据此,课程就含有教学的范围、科目及其实施的顺序和进程安排的意思。为便于与学科和专业相区分,我们认为可以把课程看作是一门门具体的教学科目。

二、学科、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科、专业、课程三者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厘清学科、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和搞好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非常重要。学科指的是从科学角度对知识体系进行的分类,所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就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1)它要研究的对象或领域应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2)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即有自己的由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和规律等组成的严密的知识体系;3)它有自己的方法论,即有自己的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
专业是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以及社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专业以学科为依托,离开了学科中的知识体系,专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据。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可以组成若干个专业;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成跨学科的专业。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属于教育学范畴。课程按照教育学规律对学科知识进行筛选和剪裁,从而组合成一个综合而完整的知识结构。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不同,课程主要服务于对知识的高效传递。课程由学科知识构成,同时学科也要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加强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是构成专业的要素。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则是学科与专业间联系的。

三、对教学型高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建议

教学型高校的功能是培养人才,并且这种人才培养是以分专业为组织形式并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从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看,学校的建设首先应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然后是学科建设;而从学校发展和提高的角度看,学科建设则应是学校建设的龙头,其中的专业和课程,不论是学科的分化,还是学科的综合,都是以学科为基础的[5]。

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教学型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对于教学型高校来说,其重点学科建设的水平反映了该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教学型高校进行学科建设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拓展学科基地。
(1)凝练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凝练学科方向。有了自己的明确的学科方向,其学科建设和发展才能有目标、有动力。教学型高校应遵循前瞻性与可行性原则,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出发,根据学校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来选择、调整和确定自己的学科方向,设法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2)汇聚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没有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谈起。学科建设要靠教师,特别是其中大师级的学者。教学型高校在自己的学术梯队的建设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选拔和培养自己源于:毕业小结www.618jyw.com
的学科带头人,应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教学型高校应遵循引进优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和培养未来人才的方针,既立校用好现有的教学科研骨干,又采取措施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以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
(3)拓展学科基地
学科建设离不开学科基地,基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教学型高校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所以其学科建设也应融入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中。因此,除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之外,还应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建立起自己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基地,让教师在该基地寻找课题,让学生在该基地有实践锻炼的机会。

2.教学型高校的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教学型高校应按照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和提升传统专业、优化整体结构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思路,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标准来加强自己本科专业的建设。专业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和培育特色专业等。
(1)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教学型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高转变的重要手段。优化专业结构应从市场需要出发,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巩固特色专业、提升应用广泛专业、发展有潜力专业和压缩无市场前景专业的策略,以重点专业为依托,拓宽专业口径,改造传统专业,合理设置新专业。要设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接轨。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难点。加强内涵建设,应跟踪学科发展的动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
(3)培育特色专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所大学要想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对于教学型高校来说,培育特色专业,就是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优势学科,培育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应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策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保持、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的专业。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应从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程等方面入手。
(1)优化课程体系
作为教学型高校,优化课程体系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科学地规划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提炼基础课程,拓展专业课程,开设通识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以此适应学科发展和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2)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应以培养学生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作为出发点,应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找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618jyw.com
准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并据此修订和完善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一所高校,其精品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该学校所开课程的整体水平。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对其他课程的建设也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教学型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符合其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应既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又能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教材建设方面,要选择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教材;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要逐步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授课经验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夏征农,等.辞海(缩印本)[K].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K].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李秉德.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曾冬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竞争与协作关系[J]. 教育现代化,2007(3).
〔责任编辑:邰学群〕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