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电教电教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21774 浏览:96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境对情感的影响可见一斑。运用电教教材创设情境,不但能逼真地反映出教材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供学生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让学生感到“我就在情境中”,丰富其感性认识。所以说,掌握好电教教学的情感节奏,使学生身处所描述的情境中,就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教学就好比唱戏,教师与学生都是演员,只有当他们进入了角色当中,了解到写剧本的人所蕴含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的思想时,表演才能成功。
电教媒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像信息,是情境教学的好助手。它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达到再现“形”,进入“境”,激起“情”,揭示“理”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学习。人的情感总是在设定的情境中激发出来的。所设定的电教教材与教学内容相符,在情感的共鸣下学生的内在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这堂课无疑就成功了。所以,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介入到电教教材内容中,与作者、主人公产生情感。把文中的思想置换成自己的情感,并在课堂上流露出来,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在教师的情绪感染下学得津津有味。由外而内受到震撼,很好地达到了情感模式下电教教学的目的。
如在教学《草原》时,我通过电教手段放录像,当一幅幅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幻灯片展现在小学生眼前时,教室一下就沸腾了,很多小学生都一同说着:“好漂亮呀”“美丽极了”,那蓝蓝的天空,白白的绵羊,还有望不着边际的草原,构成了一道美不胜收的草原风景线,霎时间学生们完全被这幅美景深深折服,在感受到大自然美的同时,对《草原》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也就心领神会了。

二、化虚为实,激发学生兴趣

采用电教媒体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总量,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是教学的载体,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无刻不在、无处不在。电教教材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佼佼者,对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说是作用甚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这一点,通过电教教学将文本的材料灵活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充分发挥电教课件对课堂情感教学的促进作用。
我曾听一位教师说过,他在教授《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时,在电教教材中加入了优美动听的傣族乐曲《月下的凤尾竹》,这不但很好地表现了小柳树鲜绿的色彩和美丽的身姿,而且让学生更便于接受文本,将文中的小柳树同自己联系到一块。这种明快的电教手法,强烈地震撼了学生内在的情感,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三、借景生情,媒体是情之动力

人一生所做的活动,总建立在一定时空背景上的,教学当然也是如此。课堂作为教学的载体,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无时不在,课堂上的45分钟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光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要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自然应运而生。电教教材信息量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了解这点,并利用电教教材弥补语言文字表达不直观的缺点,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创新,以新媒体加入课堂的形式下手,保证小学生在感性上缩短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从而巩固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感性的体验往往直接作用于理性思维,所以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其成效往往要大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它能将刻板的文字转变为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将抽象事物具体化,融语言、文字、画面、音乐为一体,将教学与情境巧妙地互动起来,驱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笔者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首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尽情地描述了“月落乌啼”的场景,隐约形成了一幅主观的景象,再通过课件中同步播放的短片《苏州的黄昏》和寒山寺一些照片,作者那份失落的游子情怀就很自然地传递到了学生的心中,最后在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细细品读诗中的那种寥落悲伤之情,“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候诗人为什么没有睡着,学生们很轻易地就能明白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既满足探索求知的,又发展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