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师生师生和谐有效途径

更新时间:2024-01-03 点赞:12876 浏览:560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网上有一幅照片,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一组塑像。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重,目光深沉而平和;弟子则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舌辩、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青松古石。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种霈然莫御的感动,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必须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与其相适应,教师要努力保持与各种关系的和谐,包括教师与自然的关系、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教师与同伴的关系、教师与自我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等,而师生和谐是教育和谐的核心,因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师生和谐?

一、真诚地爱学生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心!”这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新观点: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鲁迅先生的“教育是植根于爱的”,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高尚的师德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台湾著名的“忠信教育法”创始人高震东先生也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爱。
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

1.首先要拥有一颗童心

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把童心视为师爱之源。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教师有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中这样深情地写道:“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而变“不可理解”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优秀教师赢得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某校初中班有一位性格开朗、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有几天她在课堂上却神情忧郁、无精打采。班主任一了解,原来不久前这位女孩子家里的一只小花猫死了,她因此而非常难过。班主任没有批评她,而是买了一个瓷器小猫送给她,并温和地对她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在你的生活中,还有比死去的小花猫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你的学习。振作起来吧!”这以后,小女孩逐渐恢复了开朗活泼的性格。如果说这位班主任对这位女生思想开导得很成功,那么,他的秘密就在于他首先是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否则,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平易近人,但切不可显出过分的“孩子气”,因为这样会使教育者丧失起码的尊严。但我认为,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多余的。作为成人,教师当然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教师的职业却要求我们应该保持一点儿童的兴趣。“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也许你并不喜欢足球,但你的学生在课间谈起贝克汉姆便眉飞色舞,那么你最好关心一下电视台的足球赛转播;也许你对港台流行歌曲并不太感兴趣,但你的学生对此如痴如狂,那么,你也不妨多少听听周杰伦;也许你并不爱看武侠小说,但你的学生有时连上课都在偷偷地读金庸、梁羽生,那么你也不妨读读《鹿鼎记》《倚天屠龙记》……这绝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带他们去郊游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愿望,而更多的是出于老师自己的兴趣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学术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我们常常说要多理解学生,但有时学生的言行,站在教师的角度看,是很难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这当然不是说要把教师的思想降低到学生的水平,而是说如果我们学会点“儿童思维”,将更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学生,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并教育学生。正是具备了“儿童般的思维”,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韩凤珍在教育中努力发现孩子们身上缺点的可爱性。韩老师曾在《彻底解放那些被冤枉的孩子》一文中举例分析说:“一个低年级小学生家住三楼,家里水管坏了,她看到爸爸妈妈常到一楼提水,并很注意节约用水。有一天,她学习刷锅洗碗后,又坐在小板凳上,在锅里洗起脚来。爸爸妈妈一见,全都惊叫起来:‘你怎么能在锅里洗脚呢?’那小女孩却回答说:‘我洗完了碗,见锅里的水还很清,倒掉多可惜啊,就洗了脚嘛。’……此类事例举不胜举。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的美好动机去做事,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寻求心理满足。但是,他们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考虑事情欠周到,常常把好事做成了坏事,这是很自然的。因此,我们把孩子们做的那些动机好效果坏的蠢事,称之为‘可爱的缺点’。”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只有学会“儿童思维”,教师才能够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儿童般的纯真。童心,表现为纯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也正是人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品质。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但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当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他就开始置身于几十位学生的监督之中,老师哪怕表现出一点点矫饰、圆滑、世故、敷衍塞责、麻木不仁、玩世不恭……都逃不过学生那一双双明净无邪的眼睛,并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蒙上阴影。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幅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须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正因为如此,卢梭在《爱弥儿》中告诫教育者:“不要在源于: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对此,先生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的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惧。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只能说,陶行知先生的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是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教育者这样的童心,不正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吗?
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告诉我们,童心之于教育弥足珍贵。有人曾经对此表示质疑:“童心固然可贵,但童心怎能取代教育?”回答是:童心当然不能取代全部教育,但教育者的童心是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没有完美的教育。
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

2.在平等中发展平等

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办公室:“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喏,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老师!”然后走了。上课了,学生在下面自习,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我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老师,用我的笔吧!”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到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这是许多年前的一幕,当然是很普通的事,但至今历历在目。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我当然不是说,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叫我自己拿,才是正常的。在我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是老师!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我没有这样问过,现在我却要问我自己。
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的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很有涵养”……
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师生平等与否,往往通过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表现出来,而且这些细节都是不经意的,但也许恰恰通过许多“不经意”的“细节”,我们在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
既然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表现为人际之间的平等。让学生从小在心灵深处确立平等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种“平等”,这是我们教育的分内之事。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还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以及在法纪面前的一视同仁,懂得尊重、维护自身与他人权益的道理。努力使学生具备尊重自己,同时又尊重他人,善于交往,善于与人合作,重视各种横向联系的生活态度。
基础教育界目前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对于过去教师伟岸地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无疑是一个进步。这句话中“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蹲下去和孩子说话”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骨子里还是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
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不仅仅由教师的所谓“师德”决定,也是教师职业所蕴含的基本要素。教师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和丰富精神世界的“人”,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师生双向互动。学生没有与教师平等的地位,师生间总会有一道鸿沟,就难以达到师生配合默契,气氛就不可能融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在陶行知先生那里,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二、实践“和谐教育”模式

“和谐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宏观教育理念,是指教育的要素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既含教育内容的和谐,又含教育方式的和谐。单从教育方式的角度看,它是讲授、阅读、体验、交往和活动等多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从中不难看出,师生关系在教育方式的诸多要素中广为渗透。
“和谐教育”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充分提高。从该模式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融洽的师生关系观、能动发展的学生主体观中,可以看出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地位。模式中起支撑作用的三大关系,无不体现师生关系之核心。
当然,并不是说为了促进教育的和谐而只运用一种“和谐教育”模式,模式是多样的,应当灵活运用。由于和谐教育内涵丰富,老师的教学有意无意中吸收着和谐教育的营养,只不过有的系统运用该模式,有的系统没有运用。教师可在内化的基础上,对“和谐教育”模式进行再创造,结合自身实际,构建更具体的模式,使之更具实效。

三、正确看待考试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程度的一种检验形式,是检查孩子学习程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心理学家证明,在学习效果上,有反馈比没有反馈好;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好;科学反馈比非科学反馈好——反馈,既可以反映出以前的不足,又可以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
考试作为一种信息反馈,它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当教师和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它的时候,考试才变得“可恶、可怕、可恨”。要重视考试,但是转变对考试的看法,恰当运用考试。尤其不要考得过多过滥,教师不要凭考分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要仅以考分定优劣,不管考分高低,一律平等对待,防止低分生希望破灭,一蹶不振。由考试生发的许多枝节使师生关系紧张,其反面作用不可小觑。

四、严格要求学生

关于教育中的爱心,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过分的。但关键是如何理解“爱心”。曾有教师跟我说:“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但是工作中仍然力不从心;尤其让我伤心的是,我那么爱学生,可学生仍然不理解我,也不爱我。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有老师当面与我探讨:“爱心教育好是好,但有的学生实在太调皮,根本管不住呀!教育不能只有爱心,还得有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呀!”
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因为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等,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对违纪者以必要的处罚(当然,这种处罚的使用肯定是十分吝啬的)。凡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
严而有格,爱而不宠。仁爱和严管是孪生兄弟。俄国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爱寓于严才爱得不纵。仅有爱,没有严,这不是真爱,至少不是完整的爱或负责的爱。只有把“爱”与“严”合二为一,才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严师出高徒”。我们的学生,无论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方面都还不成熟,幼稚天真使他们还不能充分地把握自我,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认识肤浅,情绪具有波动性,意志具有薄弱性,行为具有随意性和盲从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所谓“学坏容易学好难”。所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孩子们严加教育,使他们能够沿着健康的人生之路发展。“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教师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维护社会公德,接受班级准则,这些都是基本的。
其实,在教育实践中,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就是在“严”的过程中,却不知不觉侵犯着学生的权利。对学生讽刺、挖苦、罚站、罚跪、罚跑、罚抄、罚劳动、罚款者有之;逐出教室、通知家长“领人”者有之;用脚踢、叮耳朵、揪头发者有之;让学生自抽耳光、互抽耳光者有之……我把这种爱称作“扭曲的爱”,甚至是“专制的爱”。
我想到了一件事:成都某小学一年级的十几名学生因为上课说话,竟然被老师用胶布封上了嘴巴!当时的舆论也是一致谴责那个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狠毒的“富有创造性”的年轻教师,但是,我却感到,比“心狠”更可怕的是对心灵的亵渎,因为我注意到记者在对此事跟踪采访时与一名被封嘴巴的小男孩的对话——
“你被老师用不干胶封过嘴巴吗?”“封过。”“他为什么要封你的嘴?”“因为我上课不专心。”“要封好久呢?”“封到下课。”“老师这样做对不对?”“对,因为我上课说话,老师就该封住嘴巴!”孩子天真地仰起小脸。
看,这位年轻教师的侵权行为,竟让天真可爱的受害者真诚地说出了“老师做得对”的话!这足以说明,如此“教育”对孩子心灵的扭曲已经远远胜过对他们身体的伤害。
一味的夸奖让孩子迷失自我,一味的指责使孩子失去自尊。不要过分的苛求,但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时我们也不要一味的袒护。严而有度,严而有爱。宽,能让学生感动;严,越发使学生敬重。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师生关系因此牢不可破。

五、真正让学生居主体地位

其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和谐教育”中有较充分的体现,这里单独提出,一来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对于师生关系的重要;二来“和谐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模式,并不单单落实这一理念。
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灌输知识的容器,尊重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对于剥夺自己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不让自己“当家作主”的人,学生会跟他友好吗?杜郎口中学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没有讲台,没有教师的喋喋不休,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而学生则完全主宰了课堂,他们或坐或站,时而静心思考,时而激烈讨论,时而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而去书写反馈学到的知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知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识,充满热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课堂上,老师就在学生们中间,如果不从年龄上看,简直辨不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如此教与学的关系能不融洽吗?
而反思我们的教育,经常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况,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也不过是在短短时间内摆摆花架子,最后还是教师一厢情愿地不放心地讲解,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同伴互助的时间,扼杀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湮没了他们的自尊感和价值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像尊尊石像,昏昏欲睡。结果呢,师生两相厌,不见“敬亭山”。

六、为学生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躬亲示范要比空说教强一万倍。教师要求学生把学习搞好,自己在教学上则要顶呱呱;教师鼓励学生多读书,自己则不妨让学生见识见识你读过的书;教师强调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则首先拿出情真意切的“下水文”来;教师想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自己则要带头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样,老师为赢得学生的信任乐此不疲,学生梦中也在追逐心中的偶像,师生如漆似胶,亲和指数会大大上升。

七、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的心理压力很多时候来自学生家长——尤其是一些老师得知个别家长直接向学校领导“告状”时,更容易怒火中烧,觉得家长们太不尊重自己了。于是,又是找领导解释“那只是个别家长不实事求是的诬告,而且这个家长的孩子是标准的差生”,又是开家长会“辟谣”,并声明:“有什么意见直接对我说嘛,怎么动不动就捅到校长那里去呢?”因此常常气急败坏、恼羞成怒。这样的老师,是自己的“家长观”出了问题,也说明他的工作已经被动,不但家长工作没做好,学生和老师间沟通的“通道”也阻塞了。对于来自家长的声音,我们应以开放的、宽宏的胸襟平和地包容,包括尖锐的批评或者刺耳的“杂音”。家长向学校提提意见,不要怪罪学生抖了班内“老底”,因而拿学生“说事”,甚至给学生“小鞋”穿。如果家长的声音真的来自学生,那说明学生还挺不错,因为他们能和家长沟通。
学生是和家长之间的桥梁,老师无论开家长会还是做家访,都应当先和学生沟通。老师与家长沟通时,切忌告学生“黑状”,沟通的内容和目的要让学生充分理解。
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会解决学校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包括师生关系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这种沟通,就没有老师与学校乃至社会间的和谐,没有这样的和谐,则一定给师生和谐带来困难。
与家长沟通应努力做到主动参与,主动沟通,平等相待。
主动参与指的是教师应积极发起或参与有家长或社会人士参加的与教育有关的社会性活动。教师主动地参与与教育有关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与社会生活环境,还可以展示学校教育风貌,从而主动团结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主动沟通是指教师有责任采取书信、访问、家长会、电话、信息网络等方式,主动与家长和相关人员及时沟通,共同交流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商讨促进学生进步的方式。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有利于学校教育工作及时、有序地开展。
平等相待指的是教师应当把家长看成是平等交往的对象。那种“在教育上一般家长不如我”、“你把孩子送给我就得高看我”的想法必须抛开,轻看家长的态度和做法只会导致沟通失败。
(作者单位:河南省宁陵县张弓镇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