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资源优势挖掘农村资源优势,优化科学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12627 浏览:487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上好科学课,已成为科学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资源;科学;课堂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上好科学课,已成为科学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但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没有少年宫或科学馆等科学展馆,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高效开展。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运用农村天然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农村的孩子们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与田野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科学课摘自:学年论文www.618jyw.com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和《花的构造》教学调整到艳阳高照的深夏,因为在嘉峪关被大家称为“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是几乎看不到花的。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果实的共同特征》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整学生对果实的认识。又如我们在教学《动物怎样吃东西》一课时,预先布置学生们亲自喂养家禽家畜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的样子以及食物类别等,这些要求,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可谓易如反掌的事。教学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动物吃东西的全面了解,进而获得了动物的食性分类知识。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可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寻找达尔文的足迹》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的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三、充分利用各学科教材资源,探索学科间的科学活动

随着科学教材一次次的修订,教学内容日趋丰富多彩,大都与我们的农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教师是教材的二度开发者,在教学中,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放眼于农村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地寻求两者的缔结点,发掘教材中的内在因素,将有关知识放置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大背景下,综合其他学科,在教学中拓展延伸,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书本中的有关文化知识,更深切地体会到身边的事和物都是学习资源,并能从中悟出一定科学道理。例如,语文课《赵州桥》一文的教学,通过了解桥的结构名称建造历史,建筑材料以及作用为我们设计一座桥打下了基础。语文课与科学课教学的结合,就让学生涉足了大科学课,从而产生了对桥的探索活动。再如语文课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以后,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了深刻的体验,这时同时作为科学老师的我乘势而上,顺应学生的意愿,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拓展活动。学生为了解环境污染情况,进一步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分成小组到周围收集白色垃圾并拍摄了照片,采集工业水污染的样本。同时,资料收集小组的同学则深入图书室或上网查寻相关资料。在两个多月的调查中,学生们收集了详细的环保资料,统计了丰富的污染数据,在我的倡议下,召开了“让地球更美”的主题中队活动。这样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事物,参与教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深刻。这样施教,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四、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用具和途径

虽然这一两年,政府对农村小学的硬件配套设施投入很大,尤其是实验室的建设,购置了实验台,添加了很多实验教学器材,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之路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如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石子;带着孩子们参加学校劳动,种花种草也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有乡土气的教学用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用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势运行。
实践告诉我们: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广泛的农村教育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途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