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提问数学课堂提问技艺封面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5629 浏览:192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而课堂提问则是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到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速信息反馈,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提问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应由数学内容和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决定,应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和对学生的启发性三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对话;提问;系统性
: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76-02
提问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也是最常见、最常用的教学行为,但如何科学的提问,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在传统教学论中,教学被定位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因此形成了强烈的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学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并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如何让这种互动不流于形式,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莫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要让“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在具体操作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前瞻后望,体现系统性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至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遵循教材反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服从内容的编排“思路”,对教材内容、要求、教法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把握,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课堂提问。不要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样会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因此,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大纲、章节和课时要求,以及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站在本课、本节、本章,甚至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系统地把握教材,并根据不同内容、类型和特点的教材恰到好处地设计问题,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提问环环相扣,切中要害,能提能放,使学生既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严、细、准的学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课堂提问时应通观全局,高屋建瓴,既具有现代数学的战略眼光,又具有灵活的战术策略。同时注意前后问题彼此联系紧密,连成一体,孰前孰后,排列有序,且各施其责,所有问题如同念珠个个串连,又象粗细协调的根根琴弦。
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自己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结论。再通过操作感知,让学生分小组画平行四边形,画完后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有什么相比,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几方面去研究?”依赖于前面对三角形的学习经验,学生讨论后,提出测量平行四边形的边、角以及对角线。测量后,填写测量结果。此时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问:“你们从测量的结果想到了什么?”, “谁能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其他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所填数据,会猜测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的特点,接着提问:“那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最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证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根据课堂情况决定是否提示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知识来得到线段、角的相等”)学生通过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线段的相等、角的相等。这样,将整个知识点连成一体,同时也为后续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埋下了伏笔。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经验,尤其是操作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感知、讨论探索、最后验证,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既使学生获得了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又达到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目的。

二、循序渐进,把握层次性

在数学教学中,新的数学概念都是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或原掌握的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问题的设置要既有联系又要有坡度,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要使提问具有层次性,就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寓于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运用大脑中储备的知识,并经过必要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去说明问题,去解决问题。
层次性的提问大致包括辅助性提问、感知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复述性提问、探究性提问和创造性提问。辅助性提问是以“小的问题为解决大的问题架设阶梯”。感知、理解、复述性提问均为基础型提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引导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说出算法和算理,这种提问的特点是与课本紧密联系,表达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回答的内容常常是对课本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基础知识及教学重点内容的理解、整理、概括。探究性提问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比较、整理和归类,学会发现知识规律及思维方法,找准知识的连接点,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运用和转化,有时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力辟蹊径,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提问是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联想,要求学生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发展其思维的目的。
提问的过程中,可以从运用回忆性的词语,进而运用评价性的词语,然后再运用鼓励性的词语和创造性的词语。如:不光能说“我们以前学习了什么?”“对不对?”“今天我们掌握了什么?”还要会说“为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这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要求的提问,不是一问一答热热闹闹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也不是随意拔高难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促使学生在把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认真看书,去仔细观察思考,把内在的、共同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同时,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提问,还能兼顾调动不同基础和智力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个参与,人人发言,各抒已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