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因势利导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4063 浏览:114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导学契机呢?

一、自学前导——磨刀不误砍柴工

自主学习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学生认真自学了,才可能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思考,才能在展示交流中形成思维碰撞。然而不少学生并不会自学,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文中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不少于三处)并在文旁批注人物描写的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可学生对如何揣摩人物心理并不清楚,因此我又给了学生一个揣摩人物心理的小贴士: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②抓住重点词;③展开想象,换位思考;④创设情境,模拟表演等。这样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在充分与文本接触中感悟孔乙己的形象,加深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而且为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积累了方法。

二、出错时导——杖拨云开引路深

课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出错是学情的真实流露,也是教师导学的良好契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正确地、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蒲松龄《狼》一文,在朗读展示时,一个学生把“其一犬坐于前”这个句子读破了,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时我让学生思考:“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句子应该怎样断句?”学生迅速朗读课文,揣摩文意,很快发现了正确读法:“其一/犬坐于前”,并且找到了理由:前文交代了“途中两狼”,没有“犬”。我又顺势利导:“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我又追问:“这里的‘犬’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异口同声:“像狗一样。”就这样不仅解决了断句问题,而且一个重要的词语活用知识点也迎刃而解。
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说得不完整时,教师完全没必要着急地进行补充,而应该把补充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正确的方法,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三、肤浅时导——咬定“文本”不放松

刘勰说:“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的载体。研读文本,就是对文本进行审视质疑、理解分析、感悟提炼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揣摩语言,有助于学生品出语言的韵味,体悟作品的内涵。
例如,教学《巍巍中山陵》,在分析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中山陵“巍巍”的特点时,大家抓住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分析,但是对文中的描写却视而不见。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本文却有不少生动的描写?”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思考。教师及时地“导”向读:“请跳读文章,找出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在一阵默读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
生:第九段“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写在平台所见山、秦淮河之小,突出了中山陵的高大、雄伟。
生:“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田圃、道路、行人纤细入微,正是因为平台高。“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这句话也用比喻手法,让我们具体感受到平台的高,从而写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这个片段,以读为主,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突破难点。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文字背后的智慧与情思,精心设计教学,就能使学生读出语言的温度,将阅读引向深处。

四、茫然时导——柳暗花明又一村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在与文本对话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此时,教师就必须担负起导学的责任,为学生解惑。对于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从而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例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从浅处进行设问,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
师:鲁迅先生所说的“路”,仅仅是指地上的路吗?
生:不是。这路还指人生之路。
(师投影鲁迅的生平资料)
生:还有社会之路。
师: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
生: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
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生: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
生:希望的有无,取决于是否为之而奋斗。有希望但不去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有;有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无。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把握句子的含义的方法呢?
生:抓住句子中有比喻义的词语,如这句话中的“路”。
生:这类句子往往揭示一个人生哲理。
就这样,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智慧的引导,往往能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争辩时导——无限风光在险峰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预设的一面,也有超出预设、出乎意料的一面。学生出现了争议,教师要突破预设,以学定教,通过富有智慧的启迪,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升华争辩,使其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愚公应搬家而不是移山,移山既浪费人力、物力又破坏生态环境。诚然,学生的思维可以肯定,但古文有它的时代性,不能迁就于学生的这种思想。这时,我告诉学生寓言是以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故事往往是虚构的,它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想告诉人们什么呢?学生迅速深入文本,找到愚公的语言、行动等描写,体会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从而明白并不是说愚公的那种行为值得学习、效仿,而是那种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的适时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引向一个更为深刻和宽广的境界。课堂充满语文味,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理解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课堂出现了无法预料的精彩,充满灵动与活力。
总之,抓住契机进行导学,及时、灵活、精练的引导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解惑,拓展学生思维,生成动态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现。
(责任编辑陈剑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