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试论讨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13362 浏览:57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走向深度反思阶段。语文课程改革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教学随意性大,讨论走过场,讲形式,课堂效率低,语文教学脱离文本等。本文着重讨论注重实效问题。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常用的形式。它体现了对话教学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展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现学生的个性风采,同时也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课堂讨论也要避免形式化、走过场。那么,课堂讨论如何进行,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呢?
学生阅读文本是课堂讨论的前提,能否引起阅读兴趣是阅读的前提,也关系到阅读的专注程度。因此,要在讨论前精心设计,如激发式导入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或设计一个美好的“圈套”或营造一种学习气氛,或满足学生猎奇心理。
阅读要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给出一定的任务,是很必要的。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文体要求进行阅读。不同的文体,它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是不同的,认清文体特点,是把握一篇文章要点的重要途径。其次,要求学生理清内容的层次,以便在阅读中分层思考问题,分层把握要点,这样,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尽可能在一次性阅读中做到注意点和注视点的同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果。三是把握要点,以便在阅读中认准主攻方向。正确把握阅读方向,领会文章主旨及写法是十分重要的。四是画线批注,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一边讨论时提出。
课堂讨论的组织是一项很有艺术性的工作,组织不好,你一句,我一句,没有中心,没有顺序,只能把讨论变成闹剧。我认为课堂讨论分两个步骤:一是小组讨论,二是课堂对话。小组讨论要有明确分工,要做记录。要求人人参与,把阅读中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讨论,最终形成小组意见。课堂对话以代表发言为主,组员可补充。教师要尽可能早地收集小组意见,提炼出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然后确定一个或几个话题进行对话在一堂课中,哪个地方应该组织讨论,讨论什么问题,至关重要。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既决定着讨论的方向,有关系到讨论的价值,可以说是讨论组织艺术之灵魂。
在讨论对话中,要有互动信息,单向传输,只听不议,讲者滔滔不绝,听者无动于衷,不置可否。应该在讨论或发言中,有观点与观点的交锋,有思维和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加快思维的转动,学生的个性才能表现出来。对话时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形成良好的课堂谈论氛围,学生敢说、能说;教师与学生切磋,是学生为朋友,不唯我尊大,对就对,错就错,相信真理和学生,教学相长,互补共进。教师如果放不下架子,改变不了传统的模式和态度,那么,气氛很难形成;即使讨论起来,学生也是看脸色行事,难以收到良好效果。
正因为讨论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所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难免有疑难,教师在迷茫处略加点拨,学生便有可能自解其难。教师点拨调节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发言,避免讲得太多而收效甚少,也避免讨论因问题的艰深而陷入冷场的僵局。运用点拨注意:一是点拨重点在点要拔疑,要少而精,点在要害上,拔在疑难处,由局部的点拨而实现整体的推进。二是点拨要适合学生认识的水平。在总体把握上要注意,深入浅出,点拨得有效,让学生能够接受,不致囫囵吞枣。三是点拨要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同样也要有个时机的问题,要“点”的适时,“拔”的及时,才能充分发挥点拨的作用。四是点拨要有针对性,对课文整体性的点拨,也有局部细致性的点拨;有对全体学生都适用的点拨,也有对个别学生的点拨,应因情形而异,因学生而别。五是生动形象的点拨要比抽象理性的点拨效果好,教师在点拨时形象传神、出语幽默、举例生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态,思维也就会更加敏捷。六是教师的点拨路子要对。
讨论中对有些问题不能形成共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教师认为,语文应该是开放性的学科,语文本身也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所以对讨论的问题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没有必要形成共识,各人自可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我认为对于语文课所讨论的问题,应该形成共识,不可全部采用“虚无论”的态度,没有褒贬好坏之分。一堂课下来,教师模棱两可的表态,弄得学生无所适从,莫衷一是。我们对文体的认识,既要有灵活性,又要有一定的原则性。比如,对人物的道德行为会有一些倾向性的理解,对各种说法有恰当与不恰当,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对各人的表达也有好坏优劣之分,怎么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呢?当然,有些问题课多角度理解,有些还难以定论的,允许保留观点,而主要从表述的角度,从论据的角度来考察、评价。否者,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认识的任意性和不负责的态度,学习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小结,是指在新课结束之后,对全课内容做概括总结,即所谓的“一课一结”。其实课堂教学中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之后也需要有个小结,它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现,是知识整合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全程活动,必须有课堂小结这一环节。这是由阅读教学的“四性”特点决定的。一是综合性。阅读教学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可谓包罗万象。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的理解分散于阅读分析的全过程中,往往来不及形成一种明晰的系统的认识,这就需要一个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小结。第二是梳理性。课堂总结是对阅读过程的系统梳理,通过梳理,认识归于体系之中,这就使学生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了存储的信息。第三是巩固性。课堂总结能够促进学生巩固知识。第四是训练性。课堂小结是一种归纳概括的思维活动,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总的的方法形式多样,方法各异,可以由教师向全体学生做归纳,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整理做小结;可以师生合作讨论总结全课等等。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做到阅读前有铺垫,阅读中有任务;讨论前有组织,讨论中有话题,发言时有互动,发言中有点拨;讨论中有共识,讨论后有小结。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