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效新课改下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34073 浏览:1568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些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是热议的话题,每次的课程改革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全国中小学学校、教师都积极响应,学习课程改革标准,领悟其精髓。奋战在一线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根据改革精神改变自身角色,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或多或少对课堂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现象,笔者尝试着做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以下分析,以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

一、不要忽视语文教师“教”的作用

自新课改以来,各种课改实践活动如语文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优质评比课层出不穷。在这种“课改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师很“怕”讲,讲的越来越少,把课堂全盘让给学生,让学生多讲,多参与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这些教师,对课改精神的认识有所误解: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让出“舞台”。在这种认知下,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学生冠以“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名义滥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气氛“虚假”活跃,其效果并不佳。
在许多教师眼里,传统的“讲”等于“满堂灌”“填鸭式”,等于“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其实不然,二者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不管哪次课改,都不排斥老师讲,关键问题是讲什么,如何讲。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老师讲,而是要求老师要“精要地讲”,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笔者认为,从传统的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到“教师让出舞台,学生主宰课堂”,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重视“讲”的作用,好好研究怎么去“讲”,尤其是中学语文课堂。学生在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各抒己见,语文老师精准的点评,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教师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二、在语文课堂上要真正实现合作学习

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因此课改后的课堂,尤其是公开教学课堂,都可以看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解放出来,不再“居高临下” “霸占”整个课堂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这样以来,课堂成为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太低。比如有的课堂把合作学习当做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合作学习就结束了;有的课堂看似全体师生参与,实际上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表演,学困生却“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习任务目标实行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语文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语文教师要重视有效提问的运用

在课改后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会经常听到老师们问学生:在自读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这时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我们会看出教师这种提问方式显得太单

一、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起不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提问题,首先要讲究问题的实效性。有些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其次,语文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更高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