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看中以《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25037 浏览:1100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Luck Club,1989)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过程,艺术地展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中美文化 冲突 融合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A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my Tan)的成名作,小说一经出版,便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创造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在销售量上的奇迹。喜福会,是四位移民母亲在美国聚会的名称,源于小说中四位母亲之一的吴夙愿在中国桂林发起的聚会。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的故事,四个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的女儿们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着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互相关心又互相伤害。最终,母亲在女儿的反叛中看到中国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边缘性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而女儿也在母亲的教导及亲身经历中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接受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血统。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沟通和理解。小说中四对母女的关系充分表现了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一、母女间的隔阂——影射出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母亲和女儿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这里所蕴含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她们之间的矛盾和误会。小说中的母亲们是在战乱时期移居美国的,中国的封建文化在她们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传统、保守、顺从等特有的中国女性的性格及思维方式使她们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尽管已移居美国几十年,她们仍然恪守着中国传统的男权思想,以为只要女儿能接受她们的教育方式、顺从她们的意愿,就能过上与自己命运完全不同的幸福生活。作为美国第二代移民,尽管女儿们是在持有传统中国文化的母亲们关心照料下成长起来的,在学校接受的却是西方教育,崇尚个人权利和自由,渐渐远离了印在她们皮肤上的中国文化,她们不愿认同上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更愿意融入主流的美国文化。小说中出现的中美文化的碰撞比比皆是。如母亲付账时斤斤计较而女儿却偷偷付了小费;中国式的客套与美国式的坦率让人忍俊不禁:母亲在公共场合用牙签剔牙,对颜色色盲,认为柠檬黄与粉红不是冬装的颜色搭配等,这些都让她们感到难堪。在这种情况下,她们是不可能对母亲的教导言听计从的,因为她们认为母亲的悲剧全是中国式的女性性格造成的,于是一场自由与权威的斗争在母女间展开了。
母女同样是华人,却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母亲形象就是中国文化的隐喻,而女儿则是美国文化的缩影。母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是由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误解引起的。母女间持续不断的对峙,不仅仅是东西两种文明的摩擦与碰撞,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

二、母女间的相互理解——反映出中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生活在中西方文化夹缝中的女儿们,原以为自己能完全融入西方主流社会,却在成长的道路上,婚姻生活中屡屡碰壁,美国的游戏规则让她们疲惫不堪。在小说“离婚之痛”的故事里,许露丝的丈夫向她提出离婚,并以一万元作为赡养费准备结束这场婚姻。自己小心翼翼地维护的家就这样轻易地瓦解了,这难道不是露丝一直以来崇尚的美国文化所开的一个玩笑吗?离婚之痛使她明白了母亲用圣经来垫桌脚的原因。与露丝相比,丽娜更具有西方人的独立精神,她在事业上与丈夫平分秋色,在生活上对丈夫毫不依赖,日常开销实行西方流行的AA制,但这种彼此间清算的一清二楚的生活让丽娜怀疑丈夫对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诚意和责任。他们的爱情和温情在这些列的清清楚楚的账单中荡然无存,而她精心设计的理想的婚姻大厦也在轰然间倒塌。经济上的完全平等,并没有换来丈夫对妻子人格的完全尊重。至此,她们想起了母亲苦口婆心的教导,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渐渐感受到了中国式的母爱,开始理解母亲所代表的东方文化。
小说的结尾,吴精美最终回到中国,与同母异父的两姐妹团聚,了却了母亲多年的心愿。“我终于看到属于我的那部分中国血液了。呵,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在我血液中的基因,中国的基因,经过这么多年,终于开始沸腾昂起。”此时,女儿完全理解了母亲,承认了自己的中国血统,母女矛盾最终得以化解,两代华人移民共同接纳了东西两种文化,建构了美籍华裔的双重文化身份。母女间的相互理解是必然的结果。从小说的一些细节上已可以看出母亲们已开始由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靠近。如母亲许安梅在儿子不幸溺海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中国的菩萨保佑,而是西方的上帝。她的祈祷以“My God”开始,以“Amen”结束。母亲龚琳达从开始嫌弃到后来接受女儿的美国男友里奇,并慈爱地教他如何吃螃蟹。她对里奇的接受表明了对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宽容。
女儿和母亲的理解和认同实质上是以女儿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以母亲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认同,这也被视为中美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三、正确对待中美文化

20世纪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移民随之增多。移民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并融入美国新的文化背景中,但同时他们也脱离了本土的历史文化背景。
由于生活环境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中国的移民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他们的后代,几乎彻底地失去了对本土文化的眷恋。在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与其家谱几乎失去了联系,他们不再是黄皮肤,黑头发的纯正的中国人,失去了本土的所有思想意识,对本土文化感到困惑和尴尬。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人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影响,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价值,它不能被淘汰。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中国文化,任何属于中国文化的内容都不可以被轻易丢弃。其实,在小说结尾部分,母女所达成的理解与相容,显示了作者的态度,就是她既不愿摒弃和隐匿中国文化身份,奴颜婢膝迎合主流文化以挤进美国主流社会,也不愿以同守华夏中国的文化来对抗白人的主流文化。她的作品传递的是一种主张淡化文化身份界定,消除文化身份对立,从而达到全球性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平共处的信息。
今天,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文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以真确的态度对待文化冲突,同时不要轻易否定本土文化,在向全世界学习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向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四、结束语
谭恩美在《喜福会》这部作品中,站在两种文化的交叉面上,将个人、家庭的经历放大阐释为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既看到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又看到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她在作品中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中美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再撞击、再融合的过程,通过对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冲突到冲突和理解的描写,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冲突不是永远,和谐才是所求。母女间天然的情感纽带跨越一切的鸿沟和障碍,最终使美国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排斥的中国母亲式的关怀和爱,从而在自身能够达到了一种和谐,这种和谐也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兼容。
参考文献:
谭恩美著.程乃珊等译.喜福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05).罗艳丽.《喜福会》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3]李雪梅.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01).
[4]王咏梅.文化的返乡: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6).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李文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