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长袖长袖舞主要进展历程及对当今舞蹈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4975 浏览:118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长袖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主要特色之一,从出土文物和画像砖石的人物形象可看长袖舞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它已不再单纯的只是一种舞蹈表现形式,而是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产物,长袖舞的源远流长对当今舞蹈的发展是立竿见影的。
【关键词】 长袖舞;文化内涵;发展历程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长袖舞这一条重要的、生生不灭的大河支系贯穿于我国古今,经历了改朝换代,虽然保持了其主要的艺术特征,但每个朝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风俗却为长袖舞赋予了新的风格特征,使之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风尚。
“长袖舞”是以所穿服饰而命名,作为一个独立的舞蹈品种,它并不纯粹属于表演性舞蹈或雅乐舞蹈,也没有民间舞与宫廷舞的界限,而是在其中各司其职,在雅乐中表现了长袖舞的庄重,在表演性舞蹈中展示了它的优美飘逸。在民间舞与宫廷舞的继承关系中,长袖舞则充分代表了民间舞的“源”与宫廷舞的“流”。
据史料记载,袖舞出现于两周时期。周代已从奴隶制进入封建领主制,所以在这一时期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即《六大舞》与《六小舞》,作用于划分等级 ,服务君主统治。在教育少年“国子”的《六小舞》中,《人舞》则是“以手袖为威仪”,用于祭祀星辰或宗庙的袖舞。
长袖舞作为表演性舞蹈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舞”,这时的审美特征主要可说是袅袅长袖、纤纤细腰、飘绕萦回的舞姿变幻莫测,如浮云,似流波,给人以虚幻飘逸之美。舞人以腰细为美,也是楚国风尚,《韩非子》载:“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这虽说是统治者的个人喜好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实际上,是许多舞人都具有很好的腰功。出土文物中的楚舞形象,大多是舞长袖,扭细腰,特别是那曳地长裙和向上翻卷的裙边,更衬托出舞人纤丽娟秀的身姿。这种舞蹈形象,几乎成了战国时期文物中舞人的共同特征。“楚舞”不仅在当时颇负盛名,而且一直流传至汉代,影响十分深远。
秦朝的统一,多姿多彩的七国文化及其它表演艺术的汇集,使汉代成为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它表现在舞蹈活动的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乐舞和舞人,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入,以及乐府在汇集民间乐舞中的重要作用。此时的长袖舞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汉代是百戏兴盛的时代,由于汉代舞蹈经常与“百戏”中的其他节目掺杂或相间演出,偏重技巧表演的杂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的发展,因此汉代的长袖舞十分丰富,几乎是无舞不舞袖。
唐代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的表演性乐舞种类丰富,艺术水平较高,袖舞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如:软舞《绿腰》,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舞蹈腰、袖、轻、柔的风格化技艺。同时,它又不像《清商乐》中大部分舞蹈一柔至终,一缓到底,而是变化无穷,正如白居易所说“又有急乐”,以及李群玉所言“慢态不能穷”、“凌乱雪迎风”。而最令人称赞的还是在于舞蹈结束时留给观众“唯愁握不住,飞去逐惊鸿”的审美意象和意境,体现了我国民族舞蹈讲究韵味、动作连绵不断、劲从心生的审美特征。
明清两代,是市民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自娱性与风俗性舞蹈大受欢迎,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亦孕育着舞蹈艺术的成熟。而“长袖舞”作为戏曲舞蹈中的一部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舞蹈开始为表现内容服务,动作提炼于日常生活。如“趟马”是表示试马、跑马,“抖袖”是表示整饰仪容。并且已经具有讲究劲从心生,舞随心动的韵律特征,能够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 。
新中国成立后,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参照传统武术身段技法,借鉴、吸收外国芭蕾舞的训练方法,创立了中国独有的古典舞体系,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宝莲灯》、《鱼美人》、《春江花月夜》等。“长袖舞”也慢慢成为我们现今学习的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一部分。
建国之初,为了表现新生活的火热和光明,编舞者们借鉴以丝绸为道具的《白纻舞》,采用长长的红色绸条舞动成火炬的火苗,《红绸舞》(图三)尤然而生。在其中运用了多种绸舞的技巧动作,有各种绸花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各种绸舞技巧,又被贴切的融合进整个舞蹈表演情绪中,即每一种绸花的表演都不是外在于表现情感的,而是高度统一在庆祝翻身解放的热烈情绪,因此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引起了许许多多普通观众的心理共鸣。绸子长短、单双形态的变化等绸花技巧,尤其是绸花技巧的变化和创新,使《红绸舞》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性。
在五十年代的女子双人舞《飞天》中,编导戴爱莲为了再现敦煌壁画的空间流动,运用绸带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扑朔迷离的形态动律,将飞扬瞬间的舞姿造型和流畅、滑翔、腾跃的步伐完美结合,表现了翱翔天宇的一种意境,寄予了人类希冀与向往。
“水袖”作为古典舞身韵的训练体系,真正建立是在八十年代,古典舞形态的美,神态的情,劲道的掌握,韵律的变幻在舞袖的变化中彰显无遗。为了探索古典舞蹈的历史面目,恢复历史舞蹈,舞蹈工作者开始了对古代舞蹈形式的回顾和反思。
在八十年代兴起的仿古乐舞潮流,使长袖舞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编导孙颖在对中国舞蹈史颇有研究的基础上,创编了女子群舞《踏歌》,将唐代这种自娱性歌舞形式经过整理加工搬上舞台,让观众在看完文字图片之后,可以一览动态场景。舞蹈《踏歌》除了歌唱和踏地之外,最重要的还有长袖的舞动,如“振袖”、“抛袖”、“甩袖”等等,配合着歌声的节拍,与脚下的踏地巧妙配合,节奏感强,富有韵律。《踏歌》的出现是回顾长袖舞历史,探索长袖舞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它发掘了历史舞蹈中的古典文化内涵,弘扬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表达出一种整体性的审美意识。所以长袖舞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情感的艺术种类,它同样是我国从古至今文化的集大成的一门艺术,因此,我们要防止创作中的背道而驰,保护并发展中国古典舞,同样也是保护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其更具有中国文化的底蕴。
贾作光曾说:“姿柔则生韵,韵则生情,情美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说古典舞身韵是舞蹈表演中通情的唯一途径,古典舞作品的“情美”是舞蹈演员从身韵中提炼而来的艺术感染力。虽然“袖舞”训练仅仅是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一门课程,但它却有着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所在,有着中国古典舞表演的情感宣泄,不仅是中国古典舞作品的意境表达,也是使观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的情境追求。它也是中国传统神韵的延续,是需要我们保护、研究和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