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电教初中历史教学电教手段适度运用网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34524 浏览:1586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够增强直观感受,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节约教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降低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益。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电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优越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电教手段适度运用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求知的兴趣,没有学习的信念,其效果不得而知。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这一课题——我们有可能不仅仅是耽误了几个班级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甚至会影响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终身发展。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够增强直观感受,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节约教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降低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益。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电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在日常教学中适度运用。
凡事皆有度,万物都可量。笔者结合10余年从事历史教学的经验,提出“适时而用、适量而用、适应而用、适口而用、适当而用”的电教手段运用理念,与广大同仁分享交流。

一、适时而用——选择合适时机

“引入营造氛围”时用。“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引入虽然时间短,但作用不可小觑。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能够营造感人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角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一课时,笔者剪辑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部分片段,学生很快沉浸于那段悲痛的历史中,既直观地了解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体系,又深刻认识到“贫穷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谛。
“突破知识难点”时用。由于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尚待完善、思维能力尚待提高,加之生活实践少,抽象思维弱,所以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有时很难突破难点。而使用电教手段(特别是动画设计)可以展示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能够让学生清楚人物的来龙去脉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加强古今联系和中外对比,从而提高历史综合素养。
“课堂巩固练习”时用。此环节采用电教手段,有利于节约板书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增大练习容量,有利于加强课堂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联系古今中外和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适量而用——关注思维发展

人的思维发展必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形象到抽象”的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过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程,笔者以为应体现以下“适量原则”:
1. 使用总量“先多后少”:初一到初三,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使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顺利“过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随着年级的升高,减少学生对电教手段的过分依赖,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课堂设计“量体裁衣”:对于每节独立的课堂来说,笔者总结出适量使用电教手段的几句话——难点内容必用、重点知识常用、一般环节选用、浅显之处不用——总之,做到“必用则精用,可用可不用则尽量少用,无需用之处(如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讨论等可以完成的)则坚决不用”。

三、适应而用——选择恰当手段

电化教育的媒介有很多种,如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手机、电影片段、电脑等。选择什么样的电教手段,并以之服务于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目标任务。目标决定方向,任务影响选择。紧扣目标任务是恰当选择电教手段的第一标准。如在九年级专题复习“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家”时,因为涉及克伦威尔、罗伯斯庇尔、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人物,头绪多,线索繁,要想让学生迅速地、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选择电教手段非常重要。笔者将学生带到微机室,以电脑作为本节课师生共用的电教手段,分组开展小组评价活动(上网搜索指定人物→阅读网上相关资料→总结评价人物方法→全班交流小组互评),学生轻松得出“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评价其身份,其功过,其影响,应该一分为二,古为今鉴”的结论。电脑在这节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他媒介解决不了教学的需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其“知识容量大,搜索功能强,相关资料全”的优势,因而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 根据现有配备。这是恰当选择电教手段的基本条件。一些边远农村学校有可能只有录音机、投影仪,那就只能在这个条件下设计使用方案了。如利用录音机播放音乐也可营造氛围,只是比全方位的视听媒质逊色些罢了,而不应该抱怨“用了效果只是好了一点点,但是会麻烦很多,还不如不用”。发达地区的城市学校设备齐,功能多,我们应该做到“物尽其用,用尽其物”,不要弃而不用,要相信“用烂设备总比闲坏设备强”。

四、适口而用——了解班级学情

无论我们怎么样使用电教手段(用早用晚,用多用少,用这用那),都必须关注学生这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个体的班级发展状况、学科学习情况、个人思维现状等元素,影响着他对电教手段的认同度。对于发展较好的学生,过多使用电教手段只会让他觉得“幼稚可笑,毫无必要”;对于发展较差的学生,过少使用或不当使用电教手段会让他们“眼中漠然,脑中茫然”。因此,教师客观分析班级学情,主动“投其所好”,选择学生喜好的“口味”,方能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课堂高效”的佳效。

五、适当而用——避免踏入误区。

适当使用电教手段,可以对历史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努力避免踏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放幻灯片”式的不加选择,整节课实施“电灌”。一方面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形象思维尚可,逻辑思维退化”的局面,甚至可能会“培养”出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思维依赖性。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快速跟着屏幕跑,不能很好地回归教材,造成“学用分家”——屏幕在时尚有印象,屏幕关时渐无印象。
误区二:电教手段取代板书。现在部分教师上课时,不板书课题、要点和纵横联系点(同时异地,同地异时,同事异质,同质异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学生走马观花,只会眼花缭乱,板书未有只字,唯有投影闪烁,课堂兴趣盎然,课后一片茫然。这对学生及时巩固新知、总结学法、构建体系是极其不利的。
误区三:盲目拷贝他人成果,不加预演匆匆“植入课堂”,不研究校情、班情、学情,课堂上经常出现“卡壳”状况——折腾学生,扰乱进程。
误区四:教师操作不熟练、使用不规范,经常出现“影响观看效果,颠倒教学流程”的情况,让学生白白浪费课堂学习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适度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成绩,有利于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