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革新不应“革”去人文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6193 浏览:174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中,不能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与生活的相关性,体验化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三件事例的感触,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化学课堂 教学改革 科学素养 尝试
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一切都在顺利发展的时候,有三件事让我颇有感触:
事例一:二零一一年九月中旬去延安参加课程培训,有幸见到了化学苏教版教材的主编人王祖浩教授,他精彩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他对教材中各个环节的设置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例如:教材编写时有很多的模块,如“你知道吗”,其作用是引导同学们回顾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自己原有的经验,激发探究的。“拓展视野”“资料卡”提供更多、更生动的素材,使同学们在完成必要学习任务之余开拓视野,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和魅力。
事例二:一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起了最近的生活境况,他无意间说到:“老师,我高中三年苦念化学,现在回过头来,发现完全没用啊”。在他看来,高中三年的化学学习全部都是为了考试,其余毫无收获。主要原因是我们将教育的目的只定义在高考上,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没有注重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淡化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例三:某日与一个生物组的教师进行交流,他的一句话让我深受打击。“你们学化学的就没干好事,看看那些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凡是有害的都与你们化学相关”。这是初、高中、大学化学教师的悲哀,我们没有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只意识到化学对生活的危害!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回归课本,关注课本的各个环节设置

编写学案或进行自主学习指导时,我尝试利用课本上的各个环节和模块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会在学案编写的最后设置“趣味阅读”等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或科学前沿,拓展学生视野。
例1:《有机化学基础》第三专题“脂肪烃的来源”一节,课本“你知道吗”有这样一段话:“你知道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脂肪烃的来源吗?你知道为什么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吗?你知道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可以生产哪些日常用品吗?”从此环节导入新课,既与前面所学脂肪烃相关联,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自主学习,还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一举多得。
例2:《有机化学基础》第四专题“酚”一节,课本上只强调了苯酚浓溶液的强腐蚀性,但是苯酚的稀溶液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用途。编写学案时我以“趣味阅读”的形式进行知识拓展,如:“苯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可用来制取酚醛塑料(电木)、合成纤维(锦纶)、医药、染料、农药等。苯酚可凝固蛋白质,有杀菌效力,苯酚稀溶液是医药上最早使用的喷洒消毒剂,商品‘来苏儿’(Lysol)消水就是苯酚和甲苯酚的肥皂液,药皂中也掺入少量的苯酚。”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改变学生对苯酚“有毒”的主观认识,充分意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让“导课”环节重回化学课堂,在课堂中加入生活常识教育

2.1 要有情景导课环节,利用情景导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原电池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难点,理论性过强,比较枯燥无味,直接学习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障碍,不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导课时我用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效果不错:一个出了个小车祸,碰掉了两颗牙,就去镶了一个不锈钢的、一个银的,一段时间后,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头疼难忍。小医生,请问你知道什么原因吗?以问题式的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解决该问题来进行本节课小结,加入情景式问题导课,可加深学生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

2.2 将生活常识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如在学习“芳香族化合物”时,我告诉学生:人若长期接触或吸入稠环芳烃会致癌。比如萘,俗称卫生球,以前我们经常用来驱虫防霉,会致癌,现在已经用得少了;秸秆、树叶等物质不完全燃烧形成的烟雾中有较多的稠环芳烃,我国有些省市已经禁止燃烧秸秆树叶;的烟雾中也存在很多稠环芳烃,青少年应远离烟雾毒害,等等,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能更加准确的对化学知识进行记忆,在生活中也能用化学知识去解释问题。

3.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注重情景导课以及渗透化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但是经常举例不够恰当。所以,导课时的示例选择也要讲究艺术,不能总是选择化学对生活、环境的危害为切入点,应该合理选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是把双刃剑,而化学学科更多的用处是用来改造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便捷。
例如,《必修二》学习加聚反应时,我的导课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以自己为圆心,在你的周围寻找塑料制品,观察上面的标志(如下图所示)。学生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然后我解释道,我的身边有很多的塑料制品,但是它们的用途是不相同的。
〖JZ〗〖XC

1.TIF;%50%50〗

“1号”PET常用于制造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耐热至65℃,耐冷至—2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科学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乘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
“4号”LDPE常用于制造保鲜膜、塑料膜等,耐热性不强。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简单导课后,提出问题: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那在工业生产中是如何制备的呢?由此问题引出新课,引发学生思考。
4.学案编写时,设置问题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突出重难点,又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生活相关性
例如:有以下两个计算烃燃烧耗氧量的题目:
(1)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烯烃、炔烃,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需要空气量的比较中正确是( )
A.烷烃最多 B.烯烃最多 C.炔烃最多 D.三者一样多
(2)一套以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丙烷)为燃料的灶具(如煤气灶)改为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时,灶具应作相应的调整,正确的方法是( )
A、空气和天然气的进入量都减小B、增大空气的进入量或减小天然气的进入量
C、空气和天然气的进入量都增大D、减小空气的进入量或增大天然气的进入量
两道题目的考点是相同的,都是烃燃烧耗氧量的计算和大小比较,解题思路完全相同,但是前者为纯理论计算,后者与生活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中,不能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与生活的相关性,体验化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