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观察教学研究生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24357 浏览:1091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从学生的观察实践中,总结了数学观察的特点:观察具有目的性、选择性、整体性、客观性、思维性。从而寻找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积极思维,发展观察能力;激发兴趣,培养观察习惯。
【关键词】观察 特性 能力 方法
观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伟大数学家欧拉曾经说过:“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因为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深化知识、巩固知识、增长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观察,对于数学活动来说,先于理论的事实积累和在理论之后的实际应用,都离不开观察。应该说,数学观察贯穿于整个数学活动,数学观察的敏锐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决定了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

1.数学观察的特性

1.1数学观察具有目的性。

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观察效果。目的明确,就可以在周围的众多事物中进行选择,“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反之,漫无目的的观察,结果将是东张西望无所收获。小学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知觉的不随意性和情绪也源于:如何写论文www.618jyw.com
较高,加之意志发展差,时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观察前,更需要教师向他们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和具体任务。要依据目标去搜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排除干扰,直达目的。一般采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直接观察。 

1.2数学观察具有选择性。

确定了目的,就要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进行观察,才能获得预期效果。

1.3数学观察具有整体性。

观察要具有整体性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切忌主观片面,必须进行全面的、整体的观察,才能发现规律,使观察结果更为可靠,更切合实际,收到预期效果。

1.4数学观察具有客观性。

数学观察不能改变数学对象所处环境和数学对象本身,即观察具有客观性。但有些数学教师教学时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总是担心学生达不到观察目的,便急于通过语言、动作加以暗示,甚至提前分析讲解,取代学生,阻碍了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实,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要允许学生得出错误结论,教师不急于指出错误,而是适当给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他们通过探索学习,总能达到观察目的。从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

1.5数学观察具有思维性。

观察是积极主动的感性认识,常伴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特别是研究性的观察,还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
对数学观察能力的认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各种方式呈现的教学材料的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感知觉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并由此引起随后的一系列的信息加工活动。感知觉可谓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最基本、最初级的认识过程,其对教学材料的信息的感性加工状况,会对随后高级的认知过程的理性加工产生重要影响。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知觉,没有感知觉,心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感知觉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水平:感觉水平,知觉水平,观察水平.而观察是最高级的感知觉水平,观察也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因此,培养数学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2.观察方法

小学数学观察的内容,概略地说有算式观察、图形观察、实物(或模象)观察及操作演示观察。常用的观察方法有以下几种[3]。

2.1从整体到局部观察。

先整体观察,完整地感知事物,对事物的整体特征有个概括的认识,再按结构把它分解成不同部分进行有序的局部观察,从而全面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2数(式)与形结合观察。

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现行中小学教材十分重视数形结合。如从认数开始就适当和形的特点结合,用线段揭示数量关系;引进数轴教加、减等。数形结合使代数与几何知识统一起来,便于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2.3直接与间接结合观察。

直接观察就是观察实物及用实物所做的演示、实验等。如观察建筑物,认识、理解“对称”的概念;观察车轮的转动,加深对圆的性质的理解。但必须排除实物的具体性的非本质因素,观察中掩盖实物中不显著的本质属性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有些事物由于受时空的限制,无法直接提供某些感性材料,所以,可以与间接观察相结合。

2.4一般与特殊结合观察。

一般观察指那些确定了目标、方向,按一定顺序进行的观察活动。但是,有时则需要改变常规模式,变换观察的角度,化静为动进行特殊观察。

2.5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

一个物体或一组物体,从一个方位观察,也许就只能看到物体的某一方面,对物体的全面认识不清楚,所以观察物体时应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这样才能把物体看清楚,想明白。我们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的能力。

2.6词与直观相结合进行观察。

词对直观图象的调节作用,仅有实物或图形并不能保证起应有的积极作用,利用词对它加以调节,才能使之发挥更好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应用词与直观相结合进行观察分析[4]。

3.培养数学观察能力的方法

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自然教学的全过程。观察能力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持久地运用感觉器官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它要求全面、细致、准确地感知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小学生一开始因未经过训练,观察物体时比较粗略,不细致,不全面,不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容易被鲜艳的、活跃的、局部的东西所吸引;有时还不能如实反映所观察到的现象,会用自己的想象来代替,或者用自己过去看到的来代替现在所看到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1积极思维,发展观察能力。

学生感知的效果与观察力密切相关。要想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必须首先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使其学会在观察中思考、探索、发现。只有指导学生把观察与想象、联想、比较、抽象、概括等有机地配合好,才能较好地发展其观察力。

3.2激发兴趣,培养观察习惯。

学生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处于唤醒态。教师要通过直接唤醒学生对观察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观察前要思考如何激发儿童的兴趣,观察中要注意儿童是否有兴趣,观察后要总结怎样做才会使儿童更有兴趣。所以,确定观察目标,挑选观察材料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还要兼顾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使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得着果子”。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可以丰富材料呈现方法,也可以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
好的观察要靠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循循善诱,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培养观察习惯要从低年级抓起,对不同的年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方法。中、低年级应多作示范性观察,要求学生有目的、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能简单说出观察的结果;到高年级,逐步脱手让学生练习独立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拟定观察目的、步骤,在观察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观察细致、精确、敏捷的良好品质,学习简要记录观察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观察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加强督促检查,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