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开发课程资源创建和谐课堂学位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4746 浏览:132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载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建和谐课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①尊重个体差异,组合课程资源;②利用思维碰撞,生成课程资源;③优化问题策略,挖掘课程资源;④联系生活实际,升华课程资源。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和谐课堂 创建
课程资源是教学的载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建和谐课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课程研制的过程。教师在实施这门课程的同时也就是进行一次组合、生成、挖掘和升华该课程的过程。”

1.尊重个体差异,组合课程资源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因此每个学生知识背景不同,储备的知识状况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不解,甚至混淆和错误。这些疑惑、不解、混淆和错误恰恰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可供探讨的问题,使学生在探讨学习过程中目标更清晰,问题的解决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这些可供探讨的问题正是学生在原始状态下产生的可贵资源,学生和教师便是这一资源的创生者。如果我们立足于让全体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巧妙运用个体差异,就能使这种差异转化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例如,教师执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的两节课:一节是有关“百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课,课前教师把思维发展水平相当的学生(即同质群体)分为一个合作小组。由于每组学生水平相当,研究36+5=?时,都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用的方法不同。有的小组借助小棒从36根继续数5根得到41根;有的小组是先算6+5=11,再算11+30=41;有的小组是36+4+1=41;还有的小组把36看成40,40+5—4=41,等等。小组内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合作交流,水平相当的各成员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各组向全班汇报,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另一节课是教学“动手做(二)”(用七巧板拼图)。这次教师采取异质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用七巧板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展现自己的才能,互相启发。有的小组受教材的启发,拼出各种逼真的成语故事,如“守株待兔”、“井底之蛙”、“刀光剑影”等;还有的小组拼出了“扶老携幼”的画面;有的小组设计出“美丽的家园”、“太空世界”……在活动中提高了低成就学生的表现,而有优势的学生则可以从与其他高成就的学生一起学习的少量时间中获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利用思维碰撞,生成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备课时,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信息的走向,并准备几种不同的教学预案,但在教学实践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师生心智互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了灵性,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师如果能把握机会,引导学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颇具挑战性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①解决13+16 =?时,学生问:“为什么不把16 变成分母是3的分数?”②计算1—13 —16 =?时,学生问:“为什么1是 66,能不能是77 ,88 ,……”③能不能把上面两题化成小数来计算?当学生新旧知识发生碰撞时,教师要及时捕捉住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研究问题①,把分母都化成是3的分数,能不能计算?引导学生继续问题②和③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了道理,解决了知识的难点。这样要比机械地做几道题记忆得更深刻,效果更加。不仅没有扼杀“创造思维的火花”,反而可以使得这节课有了创造性的收获。

3.优化问题策略,挖掘课程资源

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重在单一性结果与叙述方式。课堂中教学资源呈现的单一性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围着教材教,学生跟着教师走,课堂自然也就没有生气。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资源是多元化的、丰富的,是生动的,亦是美丽的。因此教师应创设学习情境,优化问题策略,让学生畅想自己那与众不同的想法,使之成为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彼此赏识的一种课程资源。
比如,在教学 “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一个材料箱,其中有3个圆形纸片,面积分别:12.56cm2、12.56cm2、50.24cm2,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长方形的纸片和一个正方形的纸片,这两个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分别为: 12.56cm和7cm;25.12cm和7cm;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12.56cm。请你从材料箱中任意选取材料制作成一个圆柱体,看一看有几种选取方案。当学生们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后就不约而同地三三两两凑到一起商讨、取出材料比画起来,于是产生了以下选取方案:方案1:取两个圆面积都为12.56cm2的圆形纸片和一个长与宽分别是12.56cm和7cm的长方形的纸片,来制作成圆柱体;方案2:取两个圆面积都为12.56cm2的圆片和一个正方形纸片,来制作成圆柱体。
在肯定了学生的这两种选取方案后,教师说:“剩下的材料要是浪费了多可惜呀!”这时,有的同学马上提议把面积为50.24㎝22的圆片剪成面积为12.56㎝22的两个圆片,把长和宽分别为25.12cm和7cm剪成2个长和宽分别为12.56cm和7cm长方形再去组合。这一倡议,很快得到大家的赞同,同学们的思维也像水库开闸的水喷涌而出,在此基础上又得出了几种选取方案。
在知识的探求中教师看到了学生那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现,每一次的发现又引发了下一个想法与新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赏识着彼此的智慧,享受着那种种的因发现而带来的快乐,品味着同伴间给予的启迪。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而这种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加以挖掘和滋养,使之充满晶莹与亮丽,那我们的课堂将是承载这种美丽的所在。

4.联系生活实际,升华课程资源

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活动。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懂得如何去利用生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各种课堂资源。
例如,在教学“小小商店”(购物活动)一课中,学生要会计算多个商品的总价。然后进行汇报。学生算出总价是9元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1角,也就是8元11角。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刚才我们组在交流时,还有一种说法是7元21角”。随着他的回答,启发了其他学生。立即有学生说:也是6元31角、5元41角、4元51角……可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么多种说法,哪种最好呢?”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示肯定,但同时指出问题的表述还要切合实际。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经过讨论,学生们发现:9元1角是生活中常用的说法,易于让大家接受。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思维得以拓展,问题得以升华,而且更加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倾听,注意观察,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就能及进捕捉到动态的、美丽的、千姿百态的课程资源,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更富有生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