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培养学生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技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7238 浏览:215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初中历史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但并不是培养史学专家的。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得很少。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口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第一节课,我信任他们,他们回报我一份惊喜。
这节课,前三十分钟我几乎仍然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十五分钟,又做了几道练习题。还剩十分钟,干什么呢?好吧,书后有活动建议——“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现在的学生最不爱写作文,我无法相信他们在这十分钟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什么来。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我——一个个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钟过去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我写完了。”之后不断地有人举手表示完成。到下课时,全班绝大多数完成了作文,而收上来的作品,令我和班主任老师惊喜。
信任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评价方式上的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毫无疑问是由教师来完成。而现在,我给他们的信任令他们格外珍惜。每节课上学生定成了自己的作品后,都很客观地审视,给自己公正地打分,然后四人一组进行组内互评,或者以组为单位在全班发表本组见解,全班给与评分。遇有自评过高的,我便本人发表见解,只要有道理就不再更改他的自评分。绝大多数学生在这种极大信任下,都做到了公正甚至谦虚的自评,工工整整地把分数记在自己的档案袋中,留做期未总评。而个别学生曾有过组评或班评时故意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给他人评低分的行为,在同学们自发的批评和帮助下得到改正。
正是信任,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勇于对课本、对老师质疑。也正是信任,真正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也尝到了以往所体验不到的成功感。

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以往的历史课堂,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副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业。
而这次的课改,恰恰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历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搜集素材,组织讨论,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搜集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也就是围绕问题的疑点,找到与此相关的史实,用来佐证或推翻原有的论点。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且能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到各种历史材料。对于历史教材中有关创新方面的知识点,教师也应该放手让学生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学生在收集到的资料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鉴别等手段后,各种猜测、想法会纷至沓来,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如在讲如何看待哥伦布和郑和的远航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两次远航的史料,然后让学生围绕时间、人员规模、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从时间、人员规模来讲,郑和远航超过哥伦布,但哥伦布探险航行,沟通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为世界从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开辟了通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郑和远航所不及的,哥伦布远航的历史意义也不能由于美洲遭到劫难而一笔抹掉。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少批评、多指导,让学生围绕收集的材料展开讨论,畅抒己见,尽情交流,以理服人,以探求真理为目标,从而产生正确的思想或认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活动课是学生们自由发挥的最佳舞台

新教材独特的一处设计,是安排了单独的活动课。第四课“彩陶之谜团”是第一节活动课。应该怎样上?没有答案。
我将活动分为两部分:各组负责一件彩陶,讨论,它的制作、作用等谜团,然后再自行设计一件陶器,描绘上个人所喜爱的纹饰并互相交流。这两项安排看上去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居然占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因为学生们在这片自由的空间里,思维非常活跃,争相发表言论,各执己见。虽然打乱了课时安排,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比如关于“小口尖底瓶进入水中到底是什么样子”,学生们在小组内热烈讨论、想象,而在全班发表意见时,各执己见,纷纷要求上前面画图演示,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互相争论,终于在课后做了实验后在第二节课中互相达成了统一。这不正是验证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理论吗?
正是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他们更注意课外收集资料充实自己,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而是以各种丰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辩论、竞争的意识,加强了审美观,培养了对写作兴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