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课程革新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31326 浏览:1442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整个新课程革新一样,虽然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实质性内涵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
1009-5071(2012)07-0213-02
1 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唯有读书高、唯有分重要”在许多家长、甚至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至于怎么评价跟自己没什么联系。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观念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消极影响。不少教师还在用老教法进行新课程教学,评价观念尚未彻底转变,主要理由在于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使得教师在教学和评价学生时顾虑重重。当前,不仅高考基本上没有转变“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情况,而且考研、考博、考教师、考公务员……哪一样工作都是“考”出来的,在这样一个“考”字当头的社会中,哪个学校、教师、家长敢轻视考分而热衷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多数老师的心目中,评价学生的目的依然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不是为了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地进展,“推动进展”这一根本目的在评价历程中不容易落到实处。
2 政策和资金还不能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真正实施
由于缺少相关政策支持,使学校缺乏足够的舆论宣传和案例准备时间,影响了历程性评价的实效。有些政策甚至还制约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由于教育经费严重匮乏,使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大大落后于课程革新的需求,使评价手段陈旧老化,降低了评价实施的效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和真实。而教学条件的落后、师资准备的不足、专业领引的缺失等,都影响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3 评价依据不足,信度不高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进行评价时,普遍感到缺乏依据。对于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日常的体现,这需要评价者经常性的观察和积累,大部分综合素质是无法“考”出来的。比如我们不可能对公民道德素养进行量化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德育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是无法全部量化打分并记录在册的,何况我们获得评价信息是否片面、单一,是否真实、有效,都是不容易确定的。所以,在评价历程中不但要有依据,还要对这些依据进行深入、细致地浅析和判断。在实际操作历程中,由于评价者对同学的熟悉、了解的程度不同、对同学的情感倾向不同,使得不少同学、老师只能根据印象进行评价。而被评价者的某一次关键性的体现,有时也能彻底转变评价者的印象。这些不足若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但会引起学生思想混乱,而且会更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
4 学生成长记录不建全、利用不规范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是坚持正面激励为主的评价原则,注重挖掘学生的“成功点”加以肯定;二是坚持分层要求的评价原则,关注学生的不同起点,用进展的眼光看进步;三是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将各科易于量化的内容交给各科教师以量化为主独立评价,而对情感领域、心理品质、德育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内容,则以学生的突出体现为依据。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的作用,采取多种渠道收集实证材料。但这是一项长期的、大量的工作。归学校统一管理,工作量大,不便于保存、利用;归班主任管理,不仅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而且原始资料规范性要求又不一致。绝大多数老师在学生成长记录材料的收集、归档、利用方面有着着图省事、怕麻烦的心理。学校催得紧,他就抓一下;学校催得松,他就不抓,到期末、学年末、甚至毕业前一并突击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形成的学生成长记录,参考价值不大,可信度不高。
5 一次或几次评价难以反映学生进展的动态历程
在实际评价操作中,期末一锤定音、为评价而评价、不关注进展历程评价的现象相当严重。不能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不能把评价活动贯穿于日常交往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评价活动之中受到激励、得到进展;不能充分利用评价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推动良好校风的形成;不能将评价始终贯彻在学校日常管理历程中,这些不足在实际评价操作中比比皆是。这既与班额大、教学任务重等客观因素有很大的联系,也与不少老师怕麻烦、图省事的主观心理有关。
6 表面上评价主体多元,实际评价主体一元
我们按照各级要求,打破在学生评价中班主任老师凭个人好恶一统天下的局面,也给学生和其他授课老师评价的机会,建立了多元评价系统,但其他授课老师的评价信度不高。带多班课程的老师就更没有办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他们要么凭学生成绩进行评价,一俊遮百丑;要么受班主任老师影响,依葫芦画瓢;要么跟着感觉走,“草菅人命”。他们对学生不太熟悉,评价起来,确实感到无以下手。
7 硬性规定A等指标比例,不符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际情况
评价还未开始,比例就已经确定,不能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那么如何去保证评价标准呢?优秀等级的指标应视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才符合革新的初衷。
上面陈述的这些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饷素质教育进程,使课程革新再度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新课改必将是新瓶装旧酒,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使综合素质评价和应试制度相剥离,陷入“两张皮”的尴尬局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