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17409 浏览:806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对于启蒙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航人,要带领学生走进数学课程,学好数学。在新课改实施历程中,笔者在教学中深深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理念给教学带来的诸多变化和可喜成果。学生在学习上也有了积极的转变,提升了学习效果。在此,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观点等进行了一些总结,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中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就师生联系有着的弊端来看,核心是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只有教而无学,只有教师的主导而无学生的能动,这种现象应该变革。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也就是把学生做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改善自我的认知结构以而最终获得自身全面进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学科教学历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一句话,在学科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不可动摇。然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此消彼长的“消长”联系,而应是“相长”联系,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是有助于增强主体作用的。教师与学生,犹如导演与演员,虽不能代替演员形神兼备体现角色,却要千方百计地诱导演员进入角色,在学生实现主体地位的全部历程中,时时刻刻凝聚着教师对知识深层次的挖掘,体现着对教育历程独具匠心的设计,闪烁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智慧火花。教师恰似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向导,使学生时而似在峰回路转的迷途之中,时而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那饱含、娓娓动听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了攀登时的疲劳;那要言不繁、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终生获益。可以说,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除了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师的要求变为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强烈地追求新知的愿望与旧有水平和状态相矛盾时,学生才会学好,才能将教师一次次所教的内容领会与掌握,才能实现主体的进展变化。当然,学习愿望的萌发,学习兴趣的产生,并非早已有着于学生的素质中,或是教学历程之外。这些学习品质正是教育的结果。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实现外因向内因的转化。所以,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合理兼顾、有机结合,不能走极端主义。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归宿。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联系,科学地认识和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联系,才能达到教学的最大化。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

每一个小学生都希望被教师重视、赏识。但由于进入学校之后,他们对自身的评价由原来单一的纵向评价进入到纵横向评价并存,更确切地说是横向评价占主导。由此原来的自信变得脆弱,并非常留意教师的评价,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表情,敏感的孩子也能以中浅析出教师认为我好,或教师认为我不好。假如受到的赞赏比较多,这个孩子就会调整自我评价:老师都说我好,我一定比别的孩子好;反之,如果受教育者得到的冷落和失败比较多,孩子的调整的自我评价就成了:我一无是处,老师不喜欢我,成绩这么差,肯定我的脑子不如别人聪明。在这两种心态牵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小学数学赏识教育无疑是教师培养学生自信的肥料。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一个肯定的点头示意、一句鼓励的评语都会让学生产生自信。
赏识教育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策略,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包涵了对学生的热爱、尊重、严格要求,也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当然,我们在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也要讲求分寸。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不是走形式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真诚地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要具体,不能不着边际进行空泛的表扬,这不会激起学生的心理感应;表扬学生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学生会产生骄傲心理。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肯定,而不是一味希冀得到别人的赏识。在赏识学生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不再批评学生,没有批评是对学生的放纵,要做到两者很好的结合。教学必要时也有批评和处罚,但强调正面强化。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比较抽象,有很强的严谨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论述的说教,让课堂变得沉闷,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心理学探讨表明,兴趣是认知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探究的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当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时,会体现得认真、有积极性,学习效率高,学习成绩优秀。相反,当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时,教师教学再苦口婆心,学生依然听不进去,也学不进去,对待学习马虎,学习成绩不理想。由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以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喜欢数学学科,乐于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小学生的认知属于形象感性思维,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死板,就不能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有些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数学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学习,无形中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他们活泼好动,不愿意接受死记硬背、一板一眼的学习,更不喜欢一节课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座位上听讲。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在操作历程中把抽象的学习具体化,增加了感性认知,强化了知识的内化历程。动手操作会同时促使学生动脑深思,共同参与活动,手脑结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不必给学生设定固定的方式,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极大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己进行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如让学生把一张纸剪成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剪的历程中,学生会感受到两者的区别在哪里,这比单一教师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要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就要用现代教育观念来武装自己,高屋建瓴地看待教育,深入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让教学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以人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掌握文化知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