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尊重合理需要,助推健康进展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3649 浏览:90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最近,我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博士有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行为探讨》的报告。不长的报告开启了我的智慧,拓宽了我的视野,令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在我的教育生命里激起久久不息的涟漪,令我回味无穷,回味不止!
鞠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学校教育应该是以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系统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影响心理行为的各种变量(),在充分尊重人的气氛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负责任地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健康成长;即使在知识的传递、技能的习得过程中,人的健康进展仍是应有之义。”
鞠博士谈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所学校一直发生学生用豆弹暗中弹击教师的事件,教师再三制止不见效。一次,一位教育家参观学校时,也遭到了豆弹的“攻击”,学校领导对此感到很尴尬,但又无可奈何。几天后,这位教育家来到学校进行了一次演讲,只字未提“豆弹”之事,却教给学生射箭的策略教学论文。几天后,全校学生都开始热衷于射箭,并到练习场所进行练习,喜欢玩豆弹的学生逐渐消失。
没有急风暴雨式的批评,也没有“棒子炖肉”式的粗暴,教育彰显着独特的艺术和魅力。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我们的确要善于了解学生行为体现背后的缘由和变量,把孩子当作“人”看,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我们要相信:一个孩子只要有自尊心,就说明这个孩子还是有救的。那些很难被我们关注到的孩子会用一些奇怪的方式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办法把他们期待获得尊重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
记得那是寒假后的一节英语课,正当所有的孩子听得聚精会神的时候,班上的小A却在积极地“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他今天居然没有穿校服!看着他身上笔挺的西装,眼中调皮的得意,于是,我有了新主意。
没有怒火,没有指责,我不动声色地继续上完了这节英语课。
下课后,我对他说,“小A,请来一下办公室好吗?”
小A翻了个白眼儿,无可奈何地跟在了我的后面。
到了办公室的小A一脸的不屑,两脚叉开,一副“看你能把我怎么着”的样子。
我假装不在意他的“挑衅”举动,拍拍他的肩膀,盯着他前看看,后看看,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小A呀,你穿上这身儿衣服可真帅哦!”
小A愣住了,已经等候“挨批”多时的他居然“遭遇”到表扬!一脸的不屑旋即变成了茫然,不知道我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我接着问他:“小A呀,知道你这衣服叫什么名字吗?”
小A更迷惑了,满脸打着问号,嗫嚅着说:“西装。”
“身上穿着这么帅气的西装,那你一定晓得西装的学问喽?”
小A摇了摇头,于是我便摇头晃脑地卖弄起了学问:“西装起源于欧洲。据说西装上装原来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与浪为伍,在海里谋生,敞领少扣的衣服穿起来方便,适于海上捕鱼劳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样式。西装在清朝晚期传入我国,很快被激进的青年们所接受。一时,西装成为新思想的象征。穿西装,按规矩都得系一条领带。很有点‘领带’意味样子的装饰最早出现于17 世纪的欧洲。那时,正值南斯拉夫克罗地亚骑兵队走在巴黎闹市街头,他们个个穿着整齐笔挺的制服,而脖子上都系一根布条,这引起了崇尚时髦的巴黎人们极大的兴趣,随即争相模仿,以示荣耀。后来,法国一位大臣上朝,脖颈上系了一条白绸巾,并打上一个漂亮的扣结,当时路易十四见了,大加赞赏,并宣布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下令凡尔赛的上流人士都得如此这般。以此,系领带打结的习惯便延续下来了。人们普遍认为,穿西装打领带是典型的绅士标志。在公众交往中,穿西装的人言行举止文雅大方,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好印象……”
听着听着,小A叉开的两脚立正站好了,脸上的不屑不见了……站在我面前的不再是那个桀骜不驯的淘气包,而是一个帅气十足的小绅士。
讲完了,我微笑着示意小A回到教室里,他却红着脸对我说:“老师,我错了!老师您批评我吧!”
我把小A带到办公室的镜子前,说:“你看,现在的你是不是更帅了呀?绅士的行为可要比漂亮的衣服更给力哦!”
……
小故事,大智慧。
没有硝烟,没有争斗,一次课堂危机就这样化为虚无。
无疑,大量理由学生的出现,正是由于合理需要未能得到尊重和满足。孩子们的行为本身是不合理的,但行为背后的动机需要是合理的,我们率先尊重孩子,孩子才会慢慢学会尊重我们。
正如鞠博士所言,“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所以,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入手,但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师生互为环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是我们幸福的重要源泉。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诸往初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