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美德浅显尝试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6807 浏览:190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放在最前,所谓“道”,即是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才是“授业”,即向学生教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而“解惑”则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让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于此,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量可见一斑。
新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进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对于英语的教学工作,着重介绍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英语本土文化背景已经成为共识,因为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时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在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时,都需要对其背景文化有更深的涉猎和理解,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去深思。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想、心理上的特点,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德精华部分进行了浅显的尝试。

一、传统美德教育在当前高中学生中的必要性

1.1环境的变化导致心理的不适应

对于一般县级高中来说,以初中升入高中意味着论文范文即将开始住校,需要脱离父母的照顾独立打理生活,并且要过相对来说比较封闭的生活。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导致学生往往无所适以,尤其是当前在家中被宠为宝贝的孩子们,初期一塌糊涂的生活方式往往会影响其身体,再扩展至学习上。

1.2角色的转变导致心理的不适应

以笔者学校的生源来考虑,一般都是各个乡镇初中的尖子生或者前几名才能够考入。以往在初中时同学羡慕、老师疼爱的感觉,在众多尖子生面前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落差,不能适应这个相对优秀集体的生活,导致出现自卑感。

1.3压力的转变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

初中时候最大的压力在于中考,而到了高中以后因为直接面对的是三年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当前就业难的新闻、家长的期盼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高中课程的紧张程度更加依赖学习策略和一定的自制力和计划性,更让初中时仅靠死记硬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感觉不能适应。

1.4价值取向形成阶段的易转变性

高中学生正处于价值取向的形成期,离开父母庇护环境的他们更容易接收也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参考在以往英语教学中发现的现象,随着对英语国家传统文化的接收和认可,更多的学生开始喜欢过洋节日,或者崇拜外国的一些名人、思想等,但毕竟中国的国情和这些是有很多差别的,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以上四种现象,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的部分。因为高中正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如果不能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正确的疏解和引导,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走一些弯路,甚至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恶性事件发生。当然,在语文课程中,会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贯穿其中,但英语教学中提供了两种文化差别的比较,更容易让学生依照中国的国情进行甄别和判断,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途径探讨

2.1汲取英语教材中的先进文化和闪光精神进行联想式教育

当前的英语课本中,更多地选择了人物、故事、风俗、礼仪、诗歌艺术或者景点等具有典型性的知识材料,其中很多的名人轶事都体现出让当前年轻人必须学习和端正的态度。
当笔者讲到美国著名的脱口秀女主持欧普拉·温福瑞的时候,除了教育学生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比如面对挫折、面对贫穷时的自我救赎和自我创造,还结合中国传统的一些名人名言进行教育。用苏轼的“人不可以苟宝贵,亦不可以图贫贱”,教育学生们要正确面对贫穷,金钱并不是高贵和低贱的唯一标准,用广东的俗语“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告诉学生今天的贫穷不一定是一辈子的贫穷,更可以结合当前年轻人结婚必须要买房子的观点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明白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年轻却不知上进。

2.2在英语教材之外发现传统美德的有着

除了在英语教材提到的材料之外,还应当注重在习题尤其是阅读理解当中遇到的一些好素材。比如在指导学生做一篇关于傅雷的阅读理解时,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没有读过《傅雷家书》,甚至不知道傅雷何许人也。在对傅雷和《傅雷家书》进行介绍后,学生不但认识了这位充满父爱、良苦用心的父亲外,更了解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迫使其有了拿来一读的感觉。他们会在其中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的期盼,对自己全身心的疼爱和呵护,让传统美德中的“孝”在无形当中渗入到他们的思想。
当然除了介绍人物和作品之外,还可以扩展到傅雷的一些被翻译成了英语的有名的言语。比如:我一再同你讲到,风度的高雅,不仅完全不是目中无人,正如真正的勇敢不同于吹牛,真正的聪明不同于戏谑:而且二者之间毫无共通之处,因为没有比目中无人更能贬损一个人的人格了。
(This dignity of manners, which I recommend so much to you, is not only as different from pride, as true courage is from blustering, or true wit from joking; but is absolutely inconsistent with it; for nothing vilifies and degrades more than pride.)这样不仅让学生在翻译中学到技艺性,更能培养其为人自谦、不可目中无人的基本素养。

2.3通过中外文化的差别性让学生懂的甄别和判断

在涉及中外文化的差别的时候,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和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性东西,也能让学生对中国的深厚文化积淀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1

比如讲到了table manners(餐桌礼仪)时,对西方的餐桌毕业论文礼仪进行了介绍,让学生们了解了西方社会崇尚的和自由。同时对中国餐桌文化进行介绍。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中国传统中包括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或者去饭店里看到的都是一些圆形的餐桌,而外国大多数是方形的?”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然后笔者再以中国传统的崇尚家人团圆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明白亲人的重要量;而为什么国内很多正式些的场合,餐桌的每个位置都要对应不同角色的人,也让他们明白了国人的谦卑,学习了日后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正式就餐的基本常识。因为毕竟我们的学生大多数要在国内生活和工作,要接触不同的场合和人等,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礼仪有助于他们以后的进展。

2.4教师自身的修养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学工作中,教师作为主体面对几十名学生的受众,其一言一行都会带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力。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员者,学生之模范也,故教员宜实行道德,以其身为学生之律度,如卫生宜谨,修身宜严,执事宜敏,断曲直宜公,接人宜知,惩忿而欲窒,却鄙倍而远暴慢,则学生日熏美德,其收效胜于口舌蓰也。”
所以在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课堂上,笔者也严格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先尝试用与学生一样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事物,再站在成人和教师的角度去审视其中的不足或者不适用,让学生可以在乐于接受的情况下,转变自身的一些缺点,学习与人相处的技艺。并且尽量在课堂设计一些互动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感受与人协作的重要量。

三、渗透美德教育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向学生渗透和宣扬传统美德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体现的方式,以免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1教师以身作则的一贯性

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美德教育,自己却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能遵循规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不信任的感觉,甚至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来讲,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给学生做积极和正面的表率,不但让学生闻其言,更要能观其行。

3.2润物细无声式比牵强附会更有效果

并不是所有的美德都可以牵扯到教材中去,教师在备课期间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好相应的材料以便在课堂上更好的运用。在授课过程中,把重点放在课程本身和英语本土文化的介绍上,巧妙的穿插中国传统美德在其中,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毕竟英语教育不是传统美德教育的专业讲座。如果一味的宣扬传统美德甚至于牵强附会,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

3.3注重学生个性的进展,让学生自己感受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作为教师不应该去磨平他们的棱角而应该按照他们的特点去指导。因为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孩子,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传授美德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讲的一些东西,应该让他们去自己挖掘更深处的东西,帮助他们摒弃传统中糟粕的东西和国外文化中不健康、不合理的东西,让他们在认识过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同时学会去判断和汲取。
教育部.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蔡元培. 中国人的修养[M].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