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作用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5242 浏览:15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不断提高,“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而且迫切,本文运用文献法,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理由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扩大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体育活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1.引言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高速进展,人与人交往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现代科技的进展除了要求人精力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外,还要有追求之志、好奇之心、探险之勇、求实之诚、专注之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能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1996年联合国专家预言:“以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探讨资料表明,心理疾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约有30%—40%的求医者有心理理由。据新华社最新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走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体现。”《中国青少年进展情况统计数据浅析报告(2005)》表明: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理由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据中国疾病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心统计,目前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理由困扰的18岁以下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理由有上升的走势。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博士对五个省市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为14.8%。由于心理障碍、人格进展缺陷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曾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伤熊案、中学生杀母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案和因不堪遭受挫折而、中学生普遍有着的厌学、逃学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和深刻反思。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和对社会的适应对青少年而言是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且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健康身体和心理进展有积极作用,是他们身心健康进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2.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1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一个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尊、自信,即认识、情绪、人格的社会适应等方面协调完善健全的人,才能称为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的国内外学者有很多论述,比较权威的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早期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以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联系;适度的情绪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进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学者郑日昌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认识活动正常;情绪生活健康;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联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2.2青少年心理进展的特点

随着儿童向青少年的转变,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变化,心理会发生急剧变化,体现为感情丰富,情绪起伏不定;青少年人格尚未成熟,好幻想;追求时尚,对新鲜事物敏感而好奇;内心充满矛盾,体现出对抗行为;易受外界的诱惑和他人的影响。
有些青少年不能适应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成长的烦恼、学校和家庭的期望,而产生某些程度的危机,特别是原先心理不很健康、解决理由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更易出现心理理由,所以青少年期是心理状态最不稳定和易发生障碍的时期,因此,适宜的运动并让青少年构造健康身体并形成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而且迫切。

3.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具有娱乐性、竞争性、交往性等特点,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改善青少年的情绪状态

认知行为论述认为:体育运动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etal,1990)。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以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增强。正如Sonstrotm在1992年所说:“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者能胜任某种任务。”班杜拉的自定效论述认为,人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是较为困难的任务时,其自定效能水平就会提高。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锻炼是一个困难的事。如果他们能够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一种自定效能的提高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和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
分散注意论述认为:体育运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诺瑟夫等人进行的探讨浅析也表明,长期的体育锻炼在减少消极情况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他分散注意又令人感到愉快的活动更有效。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其注意力以枯燥的学习活动和日常琐事中分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上去,摆脱暂时的烦恼和忧愁,以而起到缓解和改善其心理的作用。
青少年由于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情绪波动大,学习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性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球类、游泳、体育舞蹈等,可以起到调解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
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