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重视公德教育 发挥德育功能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16390 浏览:715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加强小学生的公德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祖国的前途以及民族的命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三个方面就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公德教育进行了探讨,即以身作则,以师做起;双管齐下,齐抓共管;多种活动,寓德与教。
【关键词】小学生 公德教育 身心健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所谓社会公德就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与"私德"相对。公德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一般的联系,能否遵循它,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民族高素质的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今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某些滑坡现象,公民道德建设形势严峻,这与长期忽视社会公德教育有直接联系。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小学的公德教育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小学生施加影响,加深其对公德的认识,培养其公德情感,坚定其公德意志,以而养成自觉遵守公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是联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如果不认真地抓好小学生公德教育,将要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作为社会公民的培育场所,教育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德教育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硕士论文命。学校要把学生的公德不足放在一个足够高的位置上加以重视,明确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同时,要把对学生的德育视作一个持久的过程,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学科任务,应当尊重学生思想进展规律,采取长期持续的有效策略加以教育,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尤其小学阶段正是个体道德意识萌芽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将他们培养成为对公德不足敏感的社会成员,以而使儿童成为推进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动力,故探讨小学公德教育的近况及对策,对加强和改善公德教育,增进小学生公德意识。
下面我们来看看学生中有着的一些不良现象:1、习惯影响。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课桌上布满"伤痕"斑斑点点、墙壁上粘着乌黑的鞋印、球印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对新的要求还不适应,在一定情境下,旧习惯会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2、观念模糊。如有的学生把尊敬教师看成是"拍马屁"讨好教师'''',因而常常不尊敬教师,有的学生把某些违反纪律,破坏纪律的行为误认为是英雄行为,为了体现自己的"英雄气概''''而违反纪律,有的学生把出口骂人、抬手打人看作"勇敢",因而他们爱骂人、好打架;有的学生把恶作剧看作"幽默'''',因而他们中有人就大搞恶作剧;有的学生把好吃懒做、贪图享乐看作是"绅士风度",因而他们就懒惰成性.挑吃比穿等等,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体现。3、任性执拗。有些同学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娇生惯养,一不顺心便用大声哭叫、摔打东西、耍小脾气等手段对家长要挟,而家长对此不加批评教育,反而迁就屈以。长此以往,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也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殊不知这种教育正是自己使孩子变得野蛮。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很难接受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加上对群体生活的规矩理解不够,以为跟家里一样,遇事有父母撑腰,所以就敢于大胆违反纪律。相反,在家经常受父母批评和打骂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就会灰心失望,自暴自弃,这就更容易形成执拗的性格。4、明知故犯。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较为少见,而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却体现显著。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以而抱着对抗的情绪,有意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学生大错虽然不犯,小错却接连不断。例如:乱仍垃圾、自习课交头接耳、校内骑车等。5、品质不良。少数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黑白颠倒,感情冷漠,经不起利诱而发生盗窃、吸烟、喝酒等行为,这已不是一般学生违纪的不足,而是临近刑事犯罪的边缘,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不及时接受教育和悔改,其进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这些表明: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缺少丰富的道德知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所致。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的缺乏,使部分小学生是非不分,美丑善恶不明,心理矛盾加剧,往往单凭个人或兴趣行事,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因此,掌握丰富的道德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教育小学生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以身作则,以师做起;双管齐下,齐抓共管;多种活动,寓德与教,以而使丰富的道德知识充实中小学生的头脑,使正确的道德观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

1、以身作则,以师做起

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以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进展造成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要求孩子们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加里宁也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改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谦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

一、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2、双管齐下,齐抓共管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一要调动家庭力量,学校可以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都举办专题学习,推动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体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体现,推动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二是呼吁各界参与。学校还可以邀请"关心下一代"的社会团体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双管齐下,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以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3、多种活动,寓德与教

教师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将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课教学计划。一方面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过程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公德教育,陶冶情操,把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与平时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寓德与教。其次社会实践活动也能使小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国情,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组织参观名胜古迹、访问博物馆和烈士馆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小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的来之不易,发现人民群众的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总之,只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的公德教育,使公德教育社会化、经常化,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的公德水平,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造就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