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汽车后桥角矢在数控车床上加工装夹案例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5643 浏览:145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汽车后桥角矢批量生产,原来的加工工序是:粗车—粗磨—热处理—精磨。其粗磨工序加工效率低,加工时间长,并且造成砂轮的浪费,生产成本高。现改为在全功能数控车床上以两顶尖装夹,无需鸡心夹头,完全依靠摩擦力带动工件旋转以车代磨,不但很好保证了工件的形位公差,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大为节约了生产成本。

一、精车加工工艺浅析

精车工序加工面的位置很重要,是零件的重要装配面。
如图1所示:上道粗车工序已把工件轮廓基本加工成型,其中70.4mm、65.4mm外圆分别为轴承装配位置及油封装配位置,尺寸精度要求高,与工件径向设计基准工件轴心线的圆跳动误差须保证在0.02mm以内。两外圆加工表面在上道工序留有0.5mm余量。105mm外圆的右台阶面为轴承的轴向装配定位面,上道工序留有0.2mm轴向余量,与工件径向设计基准轴心线的垂直度误差需保证在0.02mm以内。以上各表面的加工安排在全功能数控车床上完成。

二、确定装夹案例

案例采用两顶尖装夹,装夹精度高,为保证本道工序零件加工的各形位公差要求,确定工件的轴线和左端(设计基准)为定位基准。两顶尖装夹,以两中心孔的锥面为定位基准面。工件左端在上道工序中,中心部位车出70mm的沉底,作为本道工序的轴向装夹定位面,与图2所示的定位套右端的四个小凸台紧密接触,带动工件旋转。

三、前顶尖及定位套设计

一、精磨定位套左右两端面,保证装夹精度。

如图2所示,定位套左端面与60mm的内孔及60°内锥面和44mm通孔在一次装夹下完成加工。保证了定位套左端面与60mm的内孔及60°内锥面和44mm通孔垂直度要求。定位套左端面在上平面磨床上精磨,再以此平面定位精磨右端面四个小凸台面,保证右端小凸台面与各内孔的垂直度,以而保证前顶尖的工件装夹精度。

二、采用弹性前顶尖,保证轴向定位准确,使其接触摩擦力生效。

由于生产汽车后桥角矢为成批生产,如图2所示,44mm通孔设计是为了使前顶尖以通孔中伸出顶入加工工件的中心孔,采用弹性顶尖具有伸缩性。这样不管成批工件的中心孔的深浅情况如何,都可以保证定位套右端小凸台面与工件70mm的沉底面紧密接触保证轴向定位准确,使其接触摩擦力生效,带动工件旋转。

三、定位套右端小凸台面设计,接触面积小,周向范围小。

定位套右端小凸台面与工件的左端接触面积小,更好的保证轴向定位精度,周向均布范围直径为51mm,靠近工件中心,进一步保证工件轴向定位精度(工件左端面越接近中心处,端面圆跳动误差值越小)。为保证具有一定的摩擦力,采用四个小凸台设计,放弃三点接触设计。右端小凸台面周向均布范围直径亦不宜过小,否则造成与工件轴向定位装夹面摩擦力不够,不能带动工件旋转及承受切削力。

四、定位套60mm内孔与前顶尖60mm圆柱面采用间隙配合,保证径向定位精度。

五、定位套左端面方缺口槽,与车床主轴上的定位销相配,防止定位套周向位移。

四、采用机床及后顶尖设计

设计案例采用全功能数控车床液压尾座使后顶尖顶住工件中心孔,用轴向力作用于工件左端定位面,抵住定位套的四个接触点产生摩擦力,保证轴向定位准确,并使设计基准与定位基准及编程基准重合。
五、结论
实践证明,此套装夹设计案例,采用两顶尖装夹具有很好的装夹精度,无需鸡心夹头,完全依靠摩擦力带动工件旋转,减少了装夹辅助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适用于成批生产,并做到了基准统一,起到了以车代磨的效果,节约了生产成本。同类型的轴类工件在车床上的精加工,亦可采用此套装夹设计案例,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黄云清.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韩鸿鸾.数控加工工艺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许兆丰.车工工艺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