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于,妙用比较,巧组教学写作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16489 浏览:713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既是一种学习的习惯和策略教学论文,同时也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它常借助于联想这一思维手段来完成,以求同辩异深刻领会事物的本质为目标。比较阅读加强了课文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无疑能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一、在比较中认识作者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对同一文体的不同运用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三篇文章,以体裁上来看,同是游记,但通过比较,会发现三篇文章在形式、内容上都有所不同。《登泰山记》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章,而《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则是采用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来说明道理。《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两篇文章的目的都是说理,但仔细对照两文也有诸多不同之处,首先在文章的结构顺序上,《游褒禅山记》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道理。《石钟山记》是先议论,后记叙,最后以议论抒发感想,即先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提出质疑,通过考察探究解疑,得出凡事必须目见耳闻、不能主观臆断的结论。其次,在写作侧重上有所不同。《游褒禅山记》以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进行深入严密的诠释,重在说理。《石钟山记》在议论事理中侧重记叙,在此基础上有感而发,释疑得出事理。第三,对记游描述的形式不同。《游褒禅山记》扼要交代记叙游山,概括叙写景物,记叙简要明白。《石钟山记》波澜起伏,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泊石钟山一段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过程,又有议论兼抒情的感慨。 通过这个比较过程,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体的认识也会更全面。

二、比较中学习对同一史实进行不同角度写作的策略教学论文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可以说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涉及战国时代六国的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在论证策略教学论文上,都采用了比较的策略教学论文。不少学生在学完这三课后,感到相差不远。通过仔细地浅析和比较,它们在很多方面的差别还是显著的,这里试以评议的角度来进行一下比较。
各文的写作主旨不同,评议角度也是不一样的。西汉初年,急需休养生息,进展生产,《过秦论》因时而作,意在规汉。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以秦王朝得天下之难、失天下之易的理由,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角度,来侧重说秦的残暴不仁。《阿房宫赋》是为帝王而作,意在戒唐,希望皇帝能够节俭爱民,杜牧以“秦爱纷奢”而不顾惜百姓的骄横荒淫的生活这个角度来进行寓言式描写,说明秦亡的理由,令人深思。《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是鉴宋,苏洵以六国有大好形势而“为积威之所劫”以至亡国的角度,抒发了痛惜六国失策,希望统治者以中吸取教训的感叹。 通过比较,可看出这三篇文章既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异。只有把握了它们本质的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

三、在比较中感受作者对同一感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及写作风格

《项脊轩志》与《祭妹文》历来是被人们称道的抒情佳作,两文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充溢在一些琐细小事之中,读来令人有深深的共鸣之感。但两文在表达方式及风格上却有所不同。《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成为绾合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成为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的感情显得深致幽情,别具含蕴,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成为怀念亡妻的千古绝唱。而《祭妹文》中袁枚将对妹妹的一腔哀思全部融入对往事的回忆,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使人历历在目,不胜感叹。想到亲密的人已不复有着,作者不禁直接发出:“凡此琐事,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人们读后无不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不同的表达方式却写出了同样真挚的感情。

四、以比较中深入感受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进展轨迹

比较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作品,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包括作者的思想进展轨迹,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及主题的理解。《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正是通过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暗示,比较清晰地体现了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作者的思想进展历程。《纪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4月22日,是为了纪念“三?一八”惨案中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刘和珍而写的,为了揭穿那些卑劣无耻、虚伪残忍的刽子手和奴才们的假面具,鲁迅在文中选取了惨案本身的细节,并用犀利激烈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外露的思想和情感。《为了忘却的纪念》写于1933年2月7—8日,这个时候,正是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时候,因而本文的写作不能像写《纪念刘和珍君》那样指着反动派的鼻子进行指斥,鲁迅只能用含蓄深沉、隐晦曲折的语言化解自己无尽的哀思、无尽的仇恨,是冷静、平淡、深沉的纪实。
比较作为确定事物异同联系的一种基本策略教学论文,根植于人类的认识活动之中,同人类的思维一样久远。比较运用得当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时,要注意感受要领,抓住本质,引导学生不仅能确定事物间的异同,而且能深入诠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 )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