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教学呼唤深入解读文本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4187 浏览:118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呈现的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形式是一篇篇的课文,语文老师基本上是利用这一篇篇的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许多老师在教学的形式对策上刻意追求有效性,而缺少对文本的深悟与探究,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当教师对文本进行深磨细琢,读懂读透教材,才能带动学生去感受课文的魅力。因此,有效教学亟须语文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地钻研与解读。
语文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把教材参透悟透。当教师自己真正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时,才能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非常推崇备课上的功夫,他认为,教师备课,要把80%的精力放在探讨教材上。他还说,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可见,课前精细解读文本,参透析透教材,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假若把课堂教学比作是一次探险行动,教师就应当是侦探员、先行者,因为只有教师预先知道哪里道路坎坷,哪里荆棘丛生,哪里有明堡暗道、关隘林立,才能告诉学生如何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如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第一,有效教学呼唤教师以“自我”的角色进入文本。教师的自我阅历,对于生活的不同感悟等都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有效素材,而这些素材正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孔乙己》中有一段描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他以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对于文中的“摸”与前文中的“排”这两个动词,许多老师在课堂里都会引导学生加以比较,以中感受孔乙己被打后生活更为潦倒窘迫。但再细细琢磨,此段中的两个“走”字更有不寻常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其一,“走”字看似平常,其实是对丁举人的有力控诉。联系课文内容,我们发现,孔乙己之所以用“这手走来”,是因为他被丁举人私设的公堂“打折了腿”,而他被打了大半夜的理由,不过是因为生活所迫,偷拿了丁举人的几本书罢了。几本书就“拿”去了孔乙己的两条腿,足见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丁举人之狠毒。其二,这个“走”字,它告诉人们,孔乙己走路不是用腿,而是用手,用来支撑行动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在手上,表明孔乙己生活的艰难辛酸。通过研读看似平常易懂的词句,走进文本,就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二,有效教学呼唤教师以“非我”的角色进入文本。即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把自己置换成学生的角度,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进行阅读,预料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理由,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提出解决理由的具体对策,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案例。北朝民歌《木兰诗》最后两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原先课本上注释“傍地”是贴着地面,意思是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么能辨别出谁是雄的,谁是雌的。有位教师在备课中,以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便发现这样的解释是有理由的:兔子怎么是贴着地面跑呢?“傍地”的解释是贴着地面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这位老师去查找资料,通过古代音韵学的知识解决了疑惑:古无舌上音,凡读zh.ch.sh的一般读d.t,所以所谓“傍地”其实就是“傍着”,也就是说,两只兔子紧挨着一起跑。通过如此的文本探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木兰形象时就更加容易了。
第三,有效教学呼唤教师适当地参考《教师教学参考书》,有选择地选用相关材料(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不做“教参”的传声筒。强调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并不是要排斥教学参考用书的作用,而是要用之得当。教学参考书虽然对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是以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了独到的革新,仅是对参考书进行解读教学,那么这样的教学是缺乏活力和革新的。因此在使用参考书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根据学生尤其是当地学生的情况进行重新解读,提出一些符合教学实际的思路,将课文内容编制成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这些方面都能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完整的掌握,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会“空虚”,教学就会有血有肉;也只有教师掌握的内容比课堂应讲授的内容全面得多,深刻得多,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真正得心应手,才能对课堂知识进行良好的表达和传授,“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