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关于,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比较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9615 浏览:359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以三个入手,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一是的内涵,二是的相同之处,三是的不同之处。
【词】儒家墨家仁爱兼爱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55-02

一、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儒家“仁爱”其实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是道德责任义务的倡导。儒家“仁爱”主张“爱有差等”,即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的爱。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出发,儒家主张在施行爱的中以为起点,逐渐扩大至他人,即“立爱自亲始”。
墨家“兼爱”是围绕“兼相爱,交相利”这一论点展开的。《吕氏春秋》说:“墨翟贵兼。”“兼”的本义是一只手拿着两颗稻谷,引申为顾及事物的。在《墨经》中,“兼”表示“整体”“全部”的意思。,“兼爱”强调的是爱的范围广泛,要“兼爱天下之人”。在墨子看来,不管是还是别人,无论出身是高贵还是低贱,只要是人,被爱的,爱的的范围是“天下之人”,也整个人类,也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墨家“兼爱”认同人与人之间有着着等级差别,却求别人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可避开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与“兼相爱”紧密相连的是墨家的“交相利”的实利主义道德原则。在墨家看来,爱利,利即为爱。实际的“利”,就无以谈“爱”。

二、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同

1.爱的是相同的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相同点同样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所爱的是相同的。儒家坚信在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仁爱;而墨家则在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兼爱,其实这两种理想的人际联系皆为人与人之间的之爱,狭隘的一己私爱。之爱是人类之爱,爱的是整个人类。儒家有“泛爱众”“仁者爱人”,墨家有“兼爱天下”。儒家施行“仁爱”的策略教学论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也,可谓仁之方也”,策略教学论文由己及人。“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仁”和“亲”是两个。“仁”是对亲人之外的他人的喜爱。“亲”则是对亲人或相熟的人的亲爱。
2.爱的道德境界是相同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动荡,群雄蜂起,诸侯国间频繁的战争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先后出现于这一时期的孔子和墨子皆为之忧心忡忡,为救时弊,以不同的政治立场出发了不同的见解,的学说“上说下教”奔走,呼吁以图天下大治。孔子“仁爱”的道德理想与墨子的“兼爱”的道德理想并无根本分歧。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理由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使天下兼相爱。如“兼爱”学说,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
3.爱都来自天道的赋予
儒家,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即秉承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周易·复卦·彖传》中有“复见天地之心”之说。复卦有一阳爻出现,意味着万物萌生,显透着生生之意。“天地之心”并讲天地中有实体的“心”,讲天地流行变化所显透出来的生命精神,是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天地间有着着“生生”之生命精神,万物才得以化生,造就大千世界。“生生”之精神,赋予万物,内万物之中,万物生长之推动力量。宇宙“生生”之理下贯于人,形成心灵生命“仁”之品性:“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朱子语类》九五)
墨家,兼爱来自于“天志”,上天要求人与人之间“相爱相利”,并且“天欲义,恶不义”(《墨子·天志》)。,天的本性是:“天之行广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墨子·法仪》)所以,儒家的“仁爱论”与墨家的“兼爱论”都具有天道的根源。

三、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异

1.爱的施行方式不同
墨子的“兼爱”强调爱要不分亲疏贵贱,对人一律同等爱之,这与孔子的“仁爱”思想不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亲疏贵贱而给予不同的爱。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纲常出发,孔子主张在施行爱的中以为起点,逐渐扩大至他人。就有了远与近的距离,有了厚与薄的差别,在这中,联系越远爱的就越低。儒家的“仁爱”是种“差等之爱”。儒家的爱以血缘为,由内向外,由“爱亲”产生渐而推及“爱民”“爱众”,所维护和强化的依然是封建的宗法制度。而墨子冲破了宗法血缘的藩篱,反对儒家之爱,爱会天下大害,以而明确的“兼爱”主张。
2.爱的内在根源不同
墨子将天鬼神维护兼爱的权威力量,将践行兼爱天意,顺以天意而行兼爱之道,则上天会奖赏他;违背天意而放弃兼爱之道,则上天会惩罚他。依此原理,君主推行兼爱之道的方式便是赏罚:“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防止于天下。”(《墨子·兼爱下》)所以,墨家的兼爱,来自于人对上天的敬畏,并用外在的赏罚力量维护人的道德观。而儒家的仁爱使仁爱人的善良天性,以而,就为儒家的道德观建立了内在的根基。
儒家,爱的内在根源,人具有仁性。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论语或问》卷四)“仁”内在的善本质,要“觉”的作用而在心灵生命中显发为“爱”。而“觉”,乃是心的作用,是生命的意识。仁是内涵,借“心”“觉”而显发。“觉”,就心灵上的不忍与恻隐,“仁”就显现,就变成“麻木不仁”。“觉”,才能使的心灵生命同外物、他人的生命精神互相感通。“觉”还体现为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爱的根基,有着于爱显现,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若长河源远流长。朱子云:“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朱文公文集》六十

七、《仁说》)这样的爱才是永恒的、无条件的,这样的爱才具有价值。

墨家的“兼爱”论缺乏内在动力,人的修养就的,无以谈起。墨子以人性上去寻找“兼爱”的动力,将人追求功名之心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他说:“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又说,“功成名遂,名誉虚假,反之身者也”(《墨子·修身》)。“兼爱”是道德要求,,人行“兼爱”之道,究竟是为了?要达到目的?墨子只能以功利这一角度浅析。他,在行“兼爱”之道之时,会引发他人的道德,以而使受益。“夫爱人者,人必以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以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以而害之。”(《墨子·兼爱中》)以天道这一层面来看,行“兼爱”之道才能得福和避祸:“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者,天必祸之。”(《墨子法仪》)
四 结束语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传统思想,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爱”的联系。这在今天看来难免比当初有差别的地方,是要的要求阐发。在理解它们产生的那个的含义的上,要的特点,用辩证的、进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浅析、鉴别、取舍、改造,使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光芒。这对待传统的正确的策略教学论文。
文献
[1]郑杰文、张倩.墨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高专诚.孔子的仁爱之心[M].上海:书海出版社,2007
[3]李小龙(译注).墨子[M].北京:书局,2007
〔责任编辑:王以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