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家访,为何渐行渐远?写作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8626 浏览:333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家访,即教师学生某段时期内的体现,有目的地去学生家庭里看学生、看家长并跟谈话、交流,以期理由改善或经验强化。进展,打电话、发短信、家校通、聊天等形式已经非常,但其教育实效仍比拟传统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的“家访”。遗憾的是,如今教师很少家访,有些教师的家访,还是受某些集体因素或行政因素的强制性影响而产生的,比如学校组织的教师家访,按学期开展的学生帮扶活动等。家访,为何渐行渐远?
科技进展的迅捷,家访成了“非主流”
上门家访,曾经是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如今,手机、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越来越,上门家访却成了“非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家校通”、群、博客等新式沟通方式,教师去学生家里访问越来越少。据调查结果,近九成的家长仍然欢迎教师家访,“有些老师发短信、上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但我感觉那些方式都冷冰冰的,文字也多是命令式的。家访该被替代。”(学生家长语)
生活节奏的,家访成了“负担”
《教育督导报告2008》中将督导主题确定为“义务教育教师”,报告共分四个:规模结构、能力、权益保障和督导意见。块“权益保障”中了教师法定权益缺乏保障。
据抽样调查,小学、初中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2.4个小时,班主任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52.1个小时。抽样调查,有5

5.1%的教师工作压力,有32.4%的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城市比例高于农村。

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教师工作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其诱因是多的,却影响教师各项工作时间的分配。
家长素质的提升,家访成了“压力”
家长素质的不断提升,孩子教育的家长也在不断增加,这都为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了可能。以另角度来看,也有着这样可能,即在某些理由的上,家长与教师的视角不同,与就可能有着差别,比如对作业量的把握、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学生的习惯等。这就会造成家长对教师的家访言行有可能选择性认同,相对于既往教师在家长面前的比较权威的建设性意见而言,教师的谈话也就越发优势,以而削弱了教师对个别学生家访成效的认同感。
生活习惯的影响,家访成了“冒失”
在城市生活的都喜欢回家即关门,有的连对门连姓啥名谁都不知道,这可能某种社会心理的影响,在客观上却造成了教师对到学生家庭里访问的担心,家长对教师非受邀来访的怠慢。当然,还有的家长是出于保护家庭隐私的目的,比如“再婚”家庭、“离异”家庭……有着这些情况的家长都不大愿意让教师知道家里的情况,害怕会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所以,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哪怕是学生真的在某一有着理由,家长也会抵制教师的家访的请求。
评价机制的缺乏,家访成了“被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教育转化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自我发生的家访,外在因素的强行要求,成效是显而易见的。而当下,有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强行要求家访的文件,更多的仅仅是以指导性的政策层面出发而已,后续的追踪与考评发生了断裂。所以,当广大教师还远远达不到家访的时候,出台配套的、合乎情理的家访政策也许是使更大范围内的教师家访的一剂良方。
教育专家陶西平说:“重提家访,使听到了素质教育推进的脚步声。探讨好既有精神又有优秀传统的教育课题,会给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以课程论的立场出发,过去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要把整个世界(当然家访)当作课程;以德育论的立场出发,真诚地希望重拾家访优秀的传统,不要机制,不要激励,发自内心,站在儿童的立场,以教育的本义出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