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高校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探究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13412 浏览:57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大体素质提高的内容,影响着全体公民素质的力量。文章探讨了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目前状况,浅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所有着的理由,理由来寻找解决对策。
词高校学生法律素质素质教育
法律素质是我国公民综合素质的内容。公民的法律素质,是一国的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素质系统中应的要素有:法律知识、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价值、法律道德、法律能力。

一、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目前状况

(一)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还较贫乏。

在21世纪的,高校所面对的大的挑战是如何培学生良好的公民。现代大学专业性比较强,除了特定的法学专业某些专业要学习与专业的法律之外,专业的学生很少学到法律知识,仅仅是以日常生活中,这样来说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是较贫乏的。

(二)高校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法治观念。

社会公德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准则,而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的内容与要求。,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市场经济在调动积极性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也受到市场经济中物质利益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是当失信所的收益远远要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时,更促使市场作出逆向选择,完全背离的社会道德准则。大学生这样的环境中,生理与心理进展还不成熟,对社会现象缺乏正确判断,将的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以而做出与法律规范相背离的。

(三)高校学生政治法律素质意识不强。

有良好政治法律素质的高校学生对和法律持有忠诚的态度,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行使法定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反复强调崇尚法律,服以法律对法治的作用:“邦国虽有良法,要是全部遵循,仍然实行法治。”在我国长期人治社会方式下,学生们对法治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加上所的法治观念并不系统,在处理涉法理由时,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的利益。

二、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要良法,并公正执行。

高校学生培养法律素质的是要有为之信服的法律有着,所以要良法。亚里士多德曾经:“法治应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的服以,而大家所服以的法律又本身是的良好的法律”。现在说在“良法”已迈出了一大步,但这仅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前题。再次有了法律后要严格执行,公正司法。司法公正将法的价值转变为现实,以而使法律对法律信仰的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司法公正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高校学生对法律的信仰至关。

(二)学校要广泛传播法律知识。

1. 思想政治论述课、专业课及选修课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论述课是必修课,保证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大学生受到很好的法律知识的教育。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这门课程中了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但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远非一门思想政治论述课所能涵盖。将其他学科中与素质教育相交叉的内容完善学生素质的有益补充,忽视专业课程及人文素质选修课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的除了专业课学习法律外,还选修课程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学习我国的法律知识。

2.加强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良好的品德修养,教好书,还要担负起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给学生模范的示范,才能将大学生有独立意识、判断、理性的对待。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者,教师的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会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及法律修养。

3.加强宣传,多做活动让大家参与进来。

法律素质的提高,要学习法律知道,学习知识有着论述上的,要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能让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生在学校如何与法互动,这学校要考虑的事件。,建立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定期宣传,设模拟法庭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这样增强法律知识,也增强对法律学习的兴趣,这培养高校学生法律素质的策略教学论文。

(三)学生要自觉培养法律质素。

人的是受信念支配的,越是内心中深层的坚定的心理现象,对其的支配性就越强。所以学生要积极培养自身的法律信念。对学生法律信念的培育,除了学校外部的宣传、教育、引导、灌输来增强之外,更的是学生外部内化为的强烈的法律信念,进而再支配其法律,使在严格的法律规则下支配的活动。,学生应理性参与有关活动。学生在学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律活动。总之,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活动的参与积极培养学生的法律信念,提高其法律素质。
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学校及个人的努力,要良法并公正的执行,学校要以课程、老师引导、课外活动吸引等外因上来加强,个人对自身法律素质加强培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深入地参予到公民素质教育当中。
文献:
公民道德教育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67-6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

2. (编辑徐褀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