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8015 浏览:315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在全面有序地推进。伴随着教育改革对探究式教学的提倡与要求,如何设计和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日益得到关注,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门。本论文通过研究实践学校的初中生物教材,后以微生物与食品保存为主题,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过程中发现这个内容的探究活动可以在该年级开展,访谈同时了解到学生存在的理解难点:微生物的生命性和腐烂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笔者根据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的学生理解的难点,查阅了相关文献,并对此进行了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论文设计了两种形式的探究式教学,分别是压缩版和具体版。压缩版的以解决学生的困惑为主要目的,占用两个课时。具体版的共有七个活动,活动的设置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的科学性,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掌握科学方法。压缩版与具体版设计简介:压缩版中有两个主要的活动,即如何证实微生物是有生命的和腐败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最后是关于食品保存方法的一些扩展。具体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共有七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对生命的探究,主要目的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命特征;第二个活动是对给出的几种生物进行分类,随着分类的变化,逐渐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第三个活动是探究食品变质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微生物是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其探究技能;第四个活动是探究霉的生命,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第五个活动是探究腐烂食品中的微生物的来源,让学生消除食品中能产生微生物的错误熟悉;第六个活动是探究减缓食品变质的速度,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收集信息,了解储存食品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第七个活动主题是利用微生物,学生在了解了微生物的生命特点与来源后,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去发现并探究如何利用微生物为人类造福。本论文对压缩版和具体版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这两种形式设计的适用情况进行了说明:压缩版适用于学科课程中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从而不影响课时计划与进度,又能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对生物的兴趣,培养其乐于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具体版适用于学校的校本课程中,侧重于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还对本设计与教材中关于微生物与食品保存的设计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对教学设计实施情况作了总结和反思,并探讨了研究设计进一步改进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探究式教学:解决了学生在微生物与食品保存上理解的难点,学生体会了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先前的消极应付变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学生处于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思维更加活跃,他们争相发表个人的观点,对问题及他人的结果勇于提出质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得到了锻炼;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未知的问题探索由先前的胆怯与不屑变为积极地探究与寻求解决方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学生之间由先前的不善交流变为主动的进行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情感上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增加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变得相当融洽。通过研究笔者以为|教育论文网|,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探索者,只有不断地摸索与研究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究学习;教师要注重提高个人的素质,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与作用。建议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先分析判定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式的教学,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合探究,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教学更加有效;探究式教学设计前要先了解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前概念以及学生的困惑,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教学设计更有意义。【关键词】:生物科学探究教学设计微生物食品保存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9一、引言9-11(一)研究背景9-10(二)问题来源10(三)研究的目的、任务与方法10-11二、教学设计前的分析11-19(一)初中生物学科特点分析11(二)学习者分析11-12(三)教学模式的选择---探究式教学12-151、探究教学的涵义与特点12-142、探究式教学的依据14-15(四)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应采取的策略分析15-19三、探究式教学的设计19-35(一)压缩版的设计19-261、教学活动设计方案19-202、教学活动实录20-253、教学活动总结25-26(二)具体版设计26-331、生命的探究26-272、对生物进行分类27-283、探究食品变质的原因28-304、探究霉菌的生命30-315、腐败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31-326、减缓食品变质的速度327、利用微生物32-33(三)压缩版与具体版设计比较分析33-35四、本设计与课本设计的比较35-36(一)探究内容上的异同35(二)设计方法的异同35-36五、反思36-37参考文献37-39附录一39-41附录二41-42致谢42-4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