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拓展,让语文教学绽放魅力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8359 浏览:327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拓展成了很多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否所有的拓展都有效呢?我们很有必要反思新课程下一路走来的“拓展”,努力把它有效地融入到文本学习的主道上。
【关键词】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拓展”为语文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机,俨然成了当前教学的主旋律。但是,纵观时下的语文课堂,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过多地追求教法的花样翻新、内容的广博……于是,课堂上无效的拓展随处可见,学生也因此不堪重负,一片迷惘,以而严重地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显然,这样是违背“拓展”教学初衷的。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试着就当前小语课堂中拓展教学的缺失及对策,聊陈浅见。

一、拓展教学的缺失

1.脱离“文本”,随波逐流。教学需要拓展,但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些教师为了拓展而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但是课内知识却学得囫囵吞枣;有的教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后就草草收场,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拓展延伸,结果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类似的做法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任何离开文本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
2.忽视“学情”,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进行拓展教学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别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尽管拓展对于教学有实在施的重要价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拓展看得过于神秘,更无必要“每课必拓”。一句话,文本拓展要视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施、追求时髦。
3.缺少“适度”,天马行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应立足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拓展空间,尽可能地将语文课堂变“大”,将课文内容变“丰”,将教学思路变“宽”,将施教方式变“活”。但是当前的“拓展”教学有着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有些课堂,忽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结果导致一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没有读熟。

二、“有效拓展”的对策策略

在当前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下,面对如此种种拓展教学近况,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1.看似平常最奇崛,于文本空缺处拓展。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过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均留有“空缺”,需要读者去感悟。假如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感悟。有位教师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假如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问:“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怎么理解?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呢?司马迁会想到哪些人呢?
课件拓展: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著《吕氏春秋》流传千世。
师:司马迁想到这些人时,他会怎样想?
生1:我也应该像他们学习,干出一番大事业,这样我也死得重于泰山。
生2:我与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在对待挫折时,不退缩,不气馁,坚强地活下来,我为什么不能呢?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生3:我固然现在身在困境,这也许是上苍对我的考核教学论文,我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化悲痛为气力,痛定思痛,全身心地写好《史记》。
正由于拓展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有关信息,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心灵去感受司马迁内心的想法,以而感受到对待苦难应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适时的“补白”,使文本变得如此丰厚,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此刻得到了完美的统

一、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言有尽而意无穷,于文本出色处拓展。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好词佳句,出色语段,应该有效的拓展引导,品味阅读,以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内涵产生共鸣。
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捉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如何通过这段震撼的语言来感受母亲那颗颤抖的、滴血的心?一位教师这样处理:在引导学生初读描写母亲的这句话后,出示史铁生《我与地坛》(课前已经引导学生阅读了)中的有关片断:“……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这段生动、鲜活、感人的文字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饱满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3.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文本困惑处拓展。每一节

课都有教学难点,这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因此,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主旨。如《月光启蒙》一文,文章极尽笔墨,展现了一位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但如此深刻、厚重的母爱,学生会因缺少体验而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位教师是这样拓展教学的:
师:作者的妈妈是这样一位慈母,那你的妈妈是怎样一位妈妈?
生:我的妈妈对我太严格了,天天除了叫我造作业还是造作业,语文、数学、钢琴、书法,以来不停,把我当做学习的机器,一点也不关心我们。
生:我的妈妈只关心我的吃穿,一点也不关心我的学习,我考好考坏她都无所谓……
(出示片断: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爱,但却不知我以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师:书中的母亲对作者关怀备至,受益一生,而当作者再回到乡下看望母亲时,母亲已不熟悉他了,只是对着他笑,笑,笑。
(播放音乐《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最后第2段)
师:现在,请你们再说说对妈妈的感觉。
生(哭着说):我现在知道妈妈对我是十分关心的,她做什么事都是为我好。
生(热泪盈眶):妈妈工作已经很辛劳了,确实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再来管我的学习,我不应该怪她……
马斯洛和皮亚杰的认知论述告诉我们人的认知与情感是同步进展的,学生的意识率是动态的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一拓展教学环节中,学生情感之线连续地、动态地、完整地进展着,“母亲”已经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学生深深地体谅了自己的妈妈。这虽是一节课的效应,其影响未必一年半载就看得分明,但它对学生进展、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广泛的、深远的。

三、“有效拓展”的思索与延续

且行且思,渐行渐远。拓展教学陪同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一路走来,在接纳、熟悉、运用、收获之余,还有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探讨:
1.如何将感性的拓展教学形式和学科的严谨融合得更加无痕?
2.语文教学如何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3.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拓展阅读?
固然教学探讨无止境,新生不足源源不断。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开拓、勇于革新教学论文,在不足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小语教学一定会褪尽浮华,回归理性,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扩展教学论》周志南.
[3]《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4、7期.
[4]《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