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融入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3428 浏览:99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作用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和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要在生活中还要引导学生去熟悉美、发现美、创造美。只有以美育形式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励他们去学习、去拼搏。因此,我觉得在当前的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语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审美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美育呢?

一、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语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只是要善于发现它。在自然界中,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和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如描写高山流水的《黄山奇石》、《桂林山水》,描写鸟语花香的《鸟的天堂》、《荷花》,描写北国南海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些众多的美文就体现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和五彩缤纷。还有体现社会环境美的《北京》,体现社会风尚美的《雷峰叔叔你在哪》,这些选进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熟悉、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很多时候,一篇文章会有多种多样的美处,如《荷花》,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美的所在: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还有音韵美、旋律美、情感美、烘托美等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带领学生在生活的熔炉里冶炼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动,以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培养想象美的能力

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以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熟悉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啼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以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眼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以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以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可见,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轻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所以,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公道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策略,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

三、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小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的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知。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彩,它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留意力引向审美对象,感知的过程逐步趋向整体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审美对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有意留意,培养学生感受美。有了美感,人们就会形成一种满足、愉快的情绪体验,以而产生了追求美的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文章描写的正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练习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带领学生理解好词好句,品味语言文字,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丰富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例如:在学习《林海》一课时,老师和学生声情并茂诵读文章,浅析语句,感受到兴安岭的景色是那么美妙,学生沉醉于美丽的林海之中,似乎正呼吸着森林的新鲜空气。在教学中,结合美词美句,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想象,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美,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感染,而且提高了他们诵读文章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语文的动力。

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指小学生按照“语言文字的美的规律”再现美的事物的能力。它是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完善和进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练习,掌握创造性的技能、技艺教学论文,并将其大胆地运用在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把枯燥的文字绘成美丽的图案,以而直接感受到文章内涵的美,直接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在优美的画面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也真正展现了出来。在绘画过程中,同学们的创造才能也充分体现出来。对于同一段文字,他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会用不同的画面体现出来,这也是学生的创造个性的展现。例如“用下面这些词语写一句话,使它布满童话色彩或诗情画意。有的学生用“坐”写句子:小野菊坐在竹篱的后面,侧着头。有的用“睡觉”说句子:晶莹的露珠在玉盘似的荷叶上睡觉。学生在造句的时候,这些词语在头脑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所以,美无时不在,生活中的美,是一些不起眼的东西积累起来的。用我们的心灵和我们的行动创造的美,才是属于自己的。
语文课文中很多是描写正面人物的,有的是英雄伟人,也有的是普通人物,这些人物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灵品质美、什么是行为举止美,这就是写人文章所含的“道”。“道”不能说教灌输,不能拼凑文字或戴帽贴标签。为了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有目的评议,看清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发现到理解,以起敬到模仿,以而吸取养料,懂得人生道理。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名篇,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没有美的情感,教学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识灌输;没有美的教育,教学必然是冷冰冰的抽象说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综上所述。我觉得,把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由教材的文字到想象的画面景色,再到文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受到了审美教育,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②曹廷华许自强《美育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