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18140 浏览:82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夸大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夸大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留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夸大初中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味。”自然,这个“兴味”的产生,全靠情感激发。学生有了这个“兴味”,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就会“其自进而不能已”。这就是说,“情感”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取向,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一股动力。我们的学生假如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味”和爱好,他们就一定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燃起猎获知识的热望,扬起求知的风帆。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呢?我的做法如下:

一、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陶冶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中产生的。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竭力将学生带入语文所描绘的情景氛围中,想法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鲁迅先生的《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部分时,我特别留意以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两方面引导学生把握其情感深厚、情意浓郁、形象鲜明等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索、讨论,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氛围: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一幅由静物和动物描写所构成的画面,生动自然、绚丽夺目、栩栩如生,读来使人仿佛置身于百草园中,似乎听到那繁声竞奏的天籁,目睹旖丽多彩的风光。这一情景氛围,无不促使学生产生情感,感受无穷乐趣,以致升华为对美好生活的无比渴望、迷恋之情。反之,学生必然产生单调、枯燥之感、进而产生憎恶之情。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老师在正确把握教材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就一定要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有益的熏陶。

二、充分展示课文感染气力,激发情感

赞可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该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上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属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假如我们语文老师能依据课文的结构、辞章,恰当引导学生去发掘课文丰富的内涵,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培养情感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优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文章对紫滕萝花的描写可谓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作者由面到点,先写一片花,次写一树花,再写一穗花,最后写一朵花。文章先以整体写花的盛大、辉煌,如瀑布活动,生动地展示了紫藤萝的形象。再写局部,紫色条幅上泛着银光,“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写出了花的生机盎然。接着描绘紫藤萝花的色彩:“颜色便于上浅下深,似乎那紫色沉淀了下来。”作者刻意描绘紫藤萝花盛开的优美画面,带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感受,激发人们高昂奋进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就是这样巧妙而恰到好处地倾注在笔端,让读者不得不去细心感受。

三、尽量扩大阅读范围,丰富情感

大文豪高尔基有句名言:“几乎每一本书都似乎在我眼前打开了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窗口。”心理学家的探讨表明:青少年时期,正是大脑储存量最活跃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他们往往以以书籍中吸取丰富知识加以储存作为最大的满足和享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是十分正确的。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语文教材作例子,教给学生读书的策略,铺路架桥,引申开去,拓宽学生视野,引领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让学生多涉猎、多记忆、多积累。事实证实,学生学习语文,常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感受是十分正常的、正确的。那种将语文教学的视野仅囿于语文教材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学生在大范围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可以产生更多的读书乐趣,练习思维策略、陶冶性情。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依据不同的课文,把握语文学习的“契机”,通过先容作者、诠释课题、领悟生动的章节描写、背诵名言警句等方式,努力将语文课堂学习和语文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及时适当地向学生推荐与语文教材学习相关的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读书中不断学到新知识,在艺术享受中不断陶冶情操,升华美的情感。应该说,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