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韩愈阅读论述看当今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4673 浏览:14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韩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语文教育家。他在继续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的阅读观,总结出了与之相应的阅读策略。他的阅读论述,成为后代诸多杰出文学家和教育家所积极倡导的读书对策。虽时隔千年,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依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一、韩愈的阅读论述

1.阅读内容
首先,在阅读内容方面,韩愈提倡“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在《进学解》中,他用“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生动地描述自己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文中菁华的读书情景。“醲郁”、“英华”指的就是寓圣人之道于其中的辞事相当、文质并茂的文章和经典著作。韩愈非常重视对经书和古文的阅读,曾说他之所以作《师说》以贻李蟠,是由于他“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韩愈看来,经书古文是“存圣人之志”,传孔孟之道的,因此他多次夸大对古文的深入学习。
其次,韩愈在阅读内容方面,极力主张“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旁搜”、“远绍”,“俱收并蓄”。即阅读时要广采博取,认真积累,这是治学的必由途径。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地掌握和积累知识为基础,否则知识浅薄狭窄、孤陋寡闻,就难以达到精深地步。在《赠别元十八协律》中,韩愈夸大了“读书患未几”,指出读书不能仅仅局限于儒家经传,而是要对诸子百家和史书都应广泛涉猎,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记载韩愈“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在《答侯继书》中韩愈自己也说“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1]正由于韩愈在阅读中做到了广采博取、兼收并蓄,下过一番“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的苦功,所以他在《进学解》中仅用一两个字就对前代的经典名篇做出精辟、中肯的总结概括。
2.阅读策略
在阅读策略上,韩愈倡导“口不绝吟”“手不停披”。韩愈用“沉浸”、“含”、“咀”来记叙阅读的过程,即在阅读时要完全沉浸到书中思想与文字的芳香里,以各个方面品味文章的优美,尤其是对于文中的绝妙出色之处,更需要反复地揣摩与体味,这样才能领悟并学到文章的精华。同时,他注重整体的理解和感悟,要求阅读教学以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深入感受其中的妙旨,而反对肢解式的条分缕析,以免造成思维的停顿、内容的支离和情感的断裂。当然,这种“沉浸”、“含”、“咀”,既有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包含着言辞的精妙、结构的奇巧,和其“文以载道”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整体的阅读理解、感悟又是和反复吟诵紧密相连的,“悟”是建立在“吟”的基础之上。
在阅读策略上,韩愈还提出“必钩其玄”,“必提其要”。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阅读资料、史籍一类的,一定要做出提要,提纲挈领,捉住重点;阅读论述、辑录古人言论的书籍,一定要探讨其精义,着重领会其精神实质。在这里,他夸大了阅读必须深入,捉住要点,掌握关键,以求融会贯通后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涵。韩愈读书时,绝不浮光掠影地只求一知半解,而是“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精读熟读,以至成诵,以而掌握书中的精华。“以韩愈的文章也可看出,他之所以能够自如地运用和引发古人的思想,鉴戒、改造古人的言辞,都是他把古人之书读得烂熟于心,并深得其旨趣之故。”[2]

二、韩愈阅读论述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迪

1.应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经典和博览群书
经典的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任何成功的语文教学,都离不了大量的经典阅读、名作赏析,这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条件。今天,在大量的快餐文化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时,语文教学更应该继续韩愈的阅读论述,积极倡导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加见识,启迪聪明,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3]经典名著比如是“根”,根深方枝繁叶茂。教师假如急功近利,只让学生阅读类似快餐的作文辅导书,也许在短时间内会出现明显效果,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终极只会导致学生根基不牢,其知识和思想也未免太过单调和肤浅。而经典的阅读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无声地滋润禾苗,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充实人文精神世界,厚实哲学思想见识,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沐浴和激荡,提高他们作文与做人的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沉浸在如醇香美酒般的名著经典中,体味着其中英华的芳香,这对他们的语文学习和健康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会很有益处。
韩愈阅读内容的观点给我们的另一个直接启迪是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再无穷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4]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初中阶段“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且在“实施倡议”里进一步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5]
2.应提倡体感悟和反复吟诵
大量的背诵积累成就了文学家韩愈,他身体力行的整体阅读和反复吟诵的读书策略,也是今天语文教学的宝贝。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以教材、教参到教师的讲授,都过多地夸大浅析作品,肢解课文,以此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感知,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势必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原本是最有意思的,却因不恰当的讲授方式导致学生厌学。张志公先生曾经感慨,在小学的语文课上,有把仅仅二十个字的《登鹳雀楼》洋洋洒洒浅析二十分钟的,如此地析细析微,于小小孩童有多大裨益?当面对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老师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去阅读、欣赏、玩味,让学生沉浸其中,整体地感受和领悟文章的魅力。这样既培养了阅读能力,又会使学生觉得趣味无穷。中国人民大学蔡钟翔老师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对语文课程最感兴趣,“教师的讲解很简单,似乎也没有下多大功夫,上课时主要是解释课文的生词难句,归纳段落大意,余下的时间就是领着学生反复吟诵,有时一节课全部是吟诵,直念得‘摇头摆尾’,十分投入,有些课文还要求背诵。”蔡老师亲身感受到这种上课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清词丽句牢牢地刻印在心头,自己写作的时候,适用的语汇句式就会以笔尖上汩汩流出。后来我才理解,这样吟诵、背诵,就是古人所谓的‘涵泳’、‘体味’、‘沉浸醲郁,含英咀华’”。[6]
整体感悟是要通过反复吟诵来实现的。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策略,它不但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运用,读熟念烂的文章,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写文章时不知不觉地流于笔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也以为,“口语与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感受口语与文言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去感受,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感知异彩纷呈的特点风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应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手脑并用
韩愈“钩玄提要”的阅读策略启迪我们必须加强对经典名篇的熟读、反复读、精读以至背诵,发现和掌握文中的精微之处。朱自清先生曾说,“熟读的工夫不可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烂熟于口,才能精熟于心。古代的韩愈、柳宗元等著名文学家常常读书读得口舌生疮,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该利用学生记忆力好的上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和深入理解课文,捉住其中的“英”“华”之处多次咀嚼,充分地吸收文中的语言精华,在熟读成诵中感悟文章,培养语感,通过深度阅读,精深地理解课文。
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养成手勤的习惯,多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对阅读对象的更深理解,使记忆深刻,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所读内容,而且还会推动教学论文瞬间产生的领悟和感想,并记录保存轻易逝去的思维火花。韩愈读书时“掇其大要”;苏轼才智过人,尚且三抄《汉书》;胡适也特别夸大,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可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抄名言、做批注、记摘要、写心得、列提纲等方式,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形成,不但有助于其知识的积累,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郑国民.谈韩愈的阅读论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4).
[2]谢红明.中学生缺乏经典文本阅读之我见.中华活页文选,2007(6).
[3]韩军.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偏失.基础教育,2005(12).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杨斌.话题作文指导重在思想.中学语文教学,2005(5).
[6]魏饴主编.大学语文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关燕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